日本是個有眾多島嶼組成的國家,位於太平洋西側,其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周圍小島組成,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大約五六千年以前,日本出現新石器文化,因其代表性文物為手製的帶有繩形紋飾的黑色陶器,故又被稱為繩紋文化。公元前1世紀,日本的西部發展出一種稱作彌生文化的新文化,其代表性文物為輪制的褐色陶器。公元2世紀時,奴隸制國家邪馬臺國在九州北部出現,自公元3世紀時,日本進入小國並立的割據時代,日本的封建制度是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建立起來的,但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又表現出許多類似歐洲封建制度的特點。走上與中國截然不同的道路。公元5世紀時,興起於本週中部的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了日本。大和在與中國的交往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封建制度。起初,大和透過朝鮮與中國保持著間接的接觸。後來,推古女皇(公元592年至628年在位)於公元593年立廄戶皇子為太子,即聖德太子。(公元574年至622年),隨之將國家管理大權交給他,於是太子開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這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建立了與中國隨王朝的直接聯絡,派遣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這為日本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公元645年,深受留唐學生影響的中大兄和中臣鐮足發動政變,消滅了專橫跋扈的蘇我氏勢力,推舉孝德天皇即位。建年大化。公元646年,孝德天皇正式釋出改革詔書。因這場改革開始與大化年間,所以史稱大化革新。大化革新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在政治上將貴族的官僚世襲特權廢除,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第二,在經濟上廢除部民制,實行國民戶籍制和土地國有制。第三,實行班田收授法,推行租庸調製。大化革新確立了以封建土地國有製為基礎,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這種改革雖然使日本走向富強,但也留下了瓦解這一制度的因素。主要原因如下:其一,班田農民負擔過重,不堪忍受。其二,它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土地私有制。到公元8世紀末,班田制便近廢馳,日本就出現了類似西歐封建社會的莊園和武士階層,走上了不同於中國封建模式的發展道路。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在血緣關係和主從制的基礎上,將自己家族和僕從中的青壯年武裝起來,成為武士。武士不事生產,專門練習武藝,擁有佩刀的特權,公元11世紀無數分散的武士逐漸形成地域性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的力量迅速增長,各方勢力都要依靠他們,甚至凌駕於中央權力至上,最終其中最強大的關東源氏和關西平氏集團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1185 年源氏打敗平氏取得中央政權。1192年源賴朝被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在鎌倉建立幕府,表面上遵從天皇統治實際上已是天皇之外的新政府,從此日本進入軍事封建貴族專政時期及幕府統治。這一現象一直到明治維新以後才結束,日本正式走向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