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這段歷史,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一個問題。
諸侯國內部的權力結構。
春秋時代,每個國家的內部都有三股勢力組成,君主,公族與卿族。
君主勢力,君主本人的勢力。
公族勢力,君主近親屬以及其後代的勢力。
卿族勢力,臣子及其家族的勢力。
這三股勢力每股勢力都有自己的土地,宗族,稅收乃至軍隊。這就是貴族政治的特點。
這三股勢力的強弱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的走向。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太子聯合申國勾結戎人攻破鎬京,西周滅亡。
西周滅亡後,出現了兩個周王,一個是秦晉立的周平王,另一個是虢國擁立的周攜王。於是兩邊就爆發了王位爭奪戰,最後秦晉獲勝,虢國擁立的王被晉國殺了。這樣周平王就成為唯一的天子,定都洛陽,這就是東周。
王位爭奪戰後,周平王把秦襄公封為伯爵,又給秦國開了張空頭支票,把岐山以西的土地都封給秦國,秦能攻逐戎,即得其地。之後,秦襄公就領兵回國了。
秦國建立於甘肅天水一帶,在戎人滅亡西周後,整個關中平原幾乎都被戎人佔領,河南以西僅剩下了秦,庸等少數幾個華夏國家。因而在之後的一百年裡,秦主要在西方與戎人作戰,而很少參與中原事務。
周禮規定的軍事制度是這樣的,三千人為一軍,天子六軍,大國三軍,中國兩軍,小國一軍。
天子擁有六軍,一萬八千人。
大國擁有三軍,九千人。
中等國家兩軍,六千人。
小國擁有一軍,三千人。
其實周天子自己就不怎麼遵守周禮,西周時代,周天子擁有殷八師與成周六師,一共十四個軍,四萬兩千人。然而諸侯們得遵守周禮,這就造成了即使一個大國的軍事力量也只有天子的不到四分之一。
齊國曾經不按照宗法制立國君,天子來討伐齊國,一戰破齊,把齊國國君扔鼎裡煮了。所以在西周時代,公族和卿族的野心家們都不敢取代君主或者廢立君主。
在東周建立後的不久,衛國發生了公子之亂,周天子無力干涉。這下各國的野心家們都高興了,天子不行了,管不了事了。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魯國,晉國,宋國等國先後發生了公族驅逐或者殺死君主的動亂。
其中以晉國曲沃公族的動亂影響最大,晉昭侯將自己的叔叔姬成封到曲沃後不久,姬成即發動叛亂,晉國君主與曲沃公族的內戰爆發。這場內戰前後持續了六十七年,五位晉國君主被殺,曲沃公族兩次攻入晉國首都翼城,又在諸國的干涉下退出,八個國家先後捲入這場內戰中。直到公元前674年,曲沃公族才最終擊敗了君主,小宗取代大宗,來自曲沃公族的晉武公以勝利者的身份第三次進入翼城成為了晉國新的君主。
晉武公成為君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身邊的公族坐掉,其子晉獻公幾乎將晉國所有公族全部誅殺。
這就意味著國家中,原來屬於公族的那份蛋糕,現在就由君主和卿族分了。由於春秋初,卿族的勢力還比較弱小,因而晉國原來屬於公族的那份蛋糕就基本都被君主拿走了,可以說晉國大半的田地賦稅兵源都掌握在了君主手中,晉國由此崛起。至於沒有公族制約後,卿族力量過強怎麼辦,這就是以後的問題了,反正現在士卿們還很弱小。
晉國在春秋開始的前一百年裡幾乎都在打內戰,因而一直沒有精力對外擴張,這時晉國還是一個方圓三四百里,一到兩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消滅公族後,晉國迅速吞併周邊二十餘國。
與晉國形成對比的是魯國,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後代形成的三個公族,即三桓,將魯國國民分為十二份,君主擁有五份,三個公族一共擁有七份。魯國一共有三軍,九千人,三個公族一個擁有一軍,君主一軍也沒有。魯國三桓在最初是公族,不過到三桓專魯的時候,由於血緣不斷疏遠,因而被視為卿族。公族主要關心自己的封地,因而三桓勢力形成後魯國就幾乎沒有對外擴張過。由於三桓互相支援,魯國君主一直無法剷除三桓勢力,魯國也由春秋初與晉國相當的大國逐漸衰落為一個小國。然而又因為三桓互相牽制,魯國也一直沒有發生外族篡位之事。
在周天子權力衰落,各國處於動亂中時,楚國正是楚武王當政之時。
知乎上有個段子。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說我蠻夷也的就是楚武王,然而這個段子其實是斷章取義了。楚武王的原意大致是,現在諸侯們或相叛,或相殺,您瞧瞧,太不像話了,連我這個蠻夷都看不過去了。我手裡有點兵,想來管管中原的事。回去跟你們天子說說,給我加個爵位。
然後,隨國就派使者跟周天子說楚國要加爵位,被周天子給拒絕了。於是楚國就自行稱王了。
然而這時楚國說要管中原的事,還是嘴上說說,因為楚國要北上中原必須要面對周天子在西周時代佈置的一道防禦體系。
西周前期的主要討伐物件是狄戎,中期是淮夷,後期就是楚國。討伐楚國的過程中,西周在漢水損失了六個師,一萬八千人,之後就逐漸停止了對外征戰。周天子在漢水流域分封了十幾個姬姓諸侯,其中以隨國和申國為中心,構成了一道對楚國的防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