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生父早亡,以至於缺少父愛的他把大太監王振當成了老爸,這就導致小朱長大親政之後缺乏獨立決斷國事的能力,處理朝政要依賴王公公。

一個人口數千萬的龐大帝國的命運,要讓一個心智發育有嚴重缺陷的“巨嬰”來掌握,其危險性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

明英宗朱祁鎮畫像

明朝正統14年(公元1449年)8月,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攻打明境,兩萬餘人的瓦剌前哨在土木堡擊潰25萬明軍,巨嬰皇帝被俘,親如老爸的王公公死在亂軍之中。

在國家尚未到達滅亡之時皇帝便被擄去,這不僅在當時,就是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匪夷所思的奇事。按照英宗貼身心腹哈銘的記錄,英宗在蒙古羈留期間過著與當時蒙古人同樣食肉、衣皮、騎馬、住帳房,以及不斷遷徙的遊牧生活。這與其出於深宮的帝王生活自然有天壤之別,生活水平比起宮裡來大大降低。

先說穿戴。

由於明軍的潰散過於突然,以至於英宗被俘後除身著專用盔甲外,沒有別的衣物。因此英宗派遣梁貴趕赴京師送信的時候,特意囑咐將自己的衣服送來。後來使者雖將孫太后寄來的貂裘、胡帽、衣服等物送抵草原,但都被太監喜寧截留。這樣一來,英宗只能穿著蒙古人提供的衣物取暖,是否符合中華禮儀也就顧不得了。

再說吃喝。

英宗被俘期間,瓦剌給他的待遇是每兩天給一隻羊,七天給一頭牛和一匹馬。也先對這位中原皇帝頗為照顧,因擔心他“沒下飯”的食物,專門令手下進羊四十隻。到了節日或其他重要宴會,則以馬肉作為高階食品,以安慰英宗的沮喪的心情。

馬乳是蒙古人最喜愛的飲料,營養豐富,酸度適中,既可以充飢,又可以止渴。哈銘第一次去探望英宗時就是“取討馬乳一皮袋”。

當然,英宗食用米麵的機會還是有的,哈銘就是藉助進米麵的機會得以留在英宗身邊。景泰元年七八月間,英宗還得到了使者李實等人饋贈的“大米數鬥”。這對於讓牛羊肉吃得想吐的皇帝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享受。

應該說,瓦剌給英宗提供的生活待遇是相當不錯的,能拿的都拿出來了。可這樣的生活對於習慣於“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的中原皇帝來講實在是苦逼到極致了。

在北京回民中曾流傳回回“紗燈巴巴”幫助落難天子的故事。大概是說:明英宗英宗“北狩”期間,紗燈老人每夜送英宗美食,暗中保護英宗。英宗在復辟成功之後,尋求報答“紗燈巴巴”。於此相映證的是,回回人契達伊在《中國志》中記載:英宗在“土木之變”後被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送到了蒙古舊都哈喇和林,在當地做生意的回回商人便主動承擔起照顧大明皇帝的責任,使之衣食無憂。

實際上,“紗燈巴巴”等傳說,不過是北京回民試圖以此來突顯社會地位,獲取朝廷對自己的保護的一種輿論造勢。而這個傳說的原型人物,可能就是哈銘。

哈銘又稱楊銘,回回人,《明史》上誤作蒙古人。其父本為富商,在正統年初為翻譯,經常來往於明蒙之間。

正統14年2月,哈銘隨其父與指揮使吳良出使瓦刺,結果明朝與蒙古在貿易方面發生矛盾,也先將明朝的使臣扣留。“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後,哈銘父子去朝見英宗,就被留在身邊充當了翻譯。哈銘寫了本《正統臨戌錄》,記述了“土木之變”的原因,明英宗被俘經過,侍奉明英宗起居及在蒙古的生活情況。和袁彬的《北征事蹟》相比,哈銘的記載更加形象生動。

對於巨嬰皇帝來說,當了一年俘虜,過幾天“苦日子”是個大好事,這讓他對世事多少能多幾分理解。英宗的本性其實也不算壞,最起碼人家知道知恩圖報。在塞外之時,英宗便不斷對哈銳等入進行種種許諾,之後也並未食言;南宮復辟後,不光對曹吉祥、石亨等投機者大加賞賜,而且突破祖制,為支援他的孫太后上了徽號。

只不過,這些“善行”比起冤殺于謙這樣的“惡行”來說實在不值一提。後人記住的,只會是“傳千里”的壞事,而不是“不出門”的好事。

在專制體制下,君王的能力水平和道德修養對王朝盛衰有著巨大的影響,但“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君王卻不可避免地只能成長為“巨嬰”。縱觀明朝歷代帝王,似乎每一位多多少少都有家族性的精神疾病,這裡有生理遺傳的因素,而糾錯能力欠缺的專制機制則放大了這種生理缺陷,即便是本性並不壞的少年,最終也只能長成一張邪惡的嘴臉,以至於在充滿罪惡的宮廷裡生出了一代代怪胎!

億萬民眾的命運寄託在這些生下來就是怪胎,長大後成為巨嬰的獨夫民賊手中,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少有嬪妃居住的鹹福宮,為何皇帝那麼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