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雄安新區(隸屬於安新縣管轄)端村的歷史故事。
端村緊鄰白洋澱,這裡風景如畫物產豐富,很早就有人類聚落。最初,這個村子叫做“段村”,是因為當地居民分十三段居住,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南巡路過村子,就取祥瑞之意,將村子命名為了“端村”。
乾隆是好大喜功的皇帝,凡事也喜歡討口彩,圖吉利,改名這件事倒是很符合他的個性。
端村因為其本身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得到了明清以來的名士、帝王的青睞。早在明萬曆年間,此地知縣就曾在端村內的永興寺前的白洋澱岸邊建有“北地西湖亭”,還親自撰寫了對聯。想來在這個知縣心中,此地景色絲毫不遜色於南國的西湖。
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為了方便時常南下的帝王在此駐蹕,端村專門建設了帝王行宮。到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皇帝還親自為行宮題寫了“問源亭”的匾額。
劉松仁版康熙帝
從地理位置上說,端村正好是水陸交接地帶,這裡貫通南北、交通便利,從水路可以直達白洋澱各地,從陸路則可以到達北京、保定等地。所以,端村在歷史上也是安新縣特產的席、葦等產品的集散地。這一帶的集貿市場也是周邊地區的物資交易中心。
當然,在端村的歷史上,除了往昔的輝煌外,這裡還見證過帝國主義的侵略。
1938年2月25日,日寇一部突然包圍了端村,村內3000餘群眾被敵人逼進本地的奶奶廟。敵人威逼群眾交出共產黨的縣區幹部,成立所謂的“維持會”,交納公糧錢財。端村的群眾們推倒圍牆,奮起反抗。敵人開槍射擊,殺害無辜群眾83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端村慘案”。
白洋澱周邊的革命群眾奮起反抗,成立了自己的遊擊武裝“雁翎隊”,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今天的端村
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這個讓帝王青睞,風景如畫的村鎮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昔日煊赫一時的行宮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而本地官員建設的亭臺也早已不見蹤跡。
在歷史新時期,這個被劃入雄安新區的村鎮,正在悄然面臨著新的歷史發展契機。讓我們祝願端村的未來更加輝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