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了伊斯蘭教和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一路向東擴張到了波斯、阿富汗以及印度河流域,向西則席捲了直到摩洛哥的整個北非地區。阿拉伯帝國成功使北非土著居民柏柏爾人歸依了伊斯蘭教。公元711年阿拉伯人以摩洛哥為基地發動了征服伊比利亞半島的戰爭:阿拉伯人輕而易舉就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不到半年時間就控制了西班牙大部分地區。
公元713年阿拉伯人已幾乎征服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大約在公元750年左右阿拉伯帝國發生了一次改朝換代: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的王子阿布杜拉赫曼逃到西班牙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公元929年後倭馬亞王朝改稱科爾多瓦哈里發王國。這一時期的西班牙實際上成為了一個由穆斯林統治的獨立國家。由穆斯林統治的西班牙在中世紀的歐洲顯得頗為另類。
歐洲的中世紀被稱為”黑暗時代“:這一時期歐洲的文明程度遠遠低於東方的中國、印度以及中東地區,然而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卻在當時的歐洲顯得格外鶴立雞群。穆斯林統治時期的西班牙首都科爾多瓦生活著50多萬居民、有700餘座清真寺。其繁榮程度儘管比同時期的東方城市稍顯遜色,但在整個歐洲絕對是無出其右的。這個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王國的貨幣甚至還在一些非洲國家中流通。
當時的科爾多瓦大學彙集了來自歐洲、非洲、亞洲的學者,科多瓦圖書館藏書量達到了40萬冊。穆斯林統治下的科多瓦城實際上成為了當時東方文明傳入歐洲的視窗,也是這一時期歐洲文化學術的中心。當歐洲其他地區處於中世紀的黑暗矇昧狀態時這裡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農業發達、商業繁榮、文化昌盛......歐洲之所以能透過文藝復興告別中世紀那種黑暗矇昧的狀態在相當程度上需要感謝統治西班牙的穆斯林。
統治西班牙的穆斯林同時既與中東地區的穆斯林親戚們保持著聯絡,也和歐洲各國在地緣上形成了較為密切的聯絡。正是統治西班牙的穆斯林把來自東方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傳入了歐洲,甚至就連歐洲本土的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也是在經歷中世紀黑暗時代的長期失落之後藉由這些穆斯林的記錄得以復興。然而在如今的西班牙已很難再見到歷史上伊斯蘭教留下的遺蹟。
曾被阿拉伯帝國統治過的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摩洛哥、伊朗等國如今大部分都是伊斯蘭國家,但唯獨被穆斯林統治長達7個世紀之久的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卻是兩個基督教國家。如今整個伊比利亞半島除了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區還保留著部分阿拉伯人的建築痕跡之外已幾乎再也找不到任何伊斯蘭的痕跡。為什麼伊斯蘭文明會在西班牙消失得如此徹底?彷彿就從未存在於西班牙的歷史上一般。
事實上早在伊斯蘭教傳入之前基督教就已在伊比利亞半島紮根。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就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從此伊比利亞半島成為了羅馬的行省之一,也因此而深受羅馬文化的影響。公元392年基督教被正式確立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從此包括伊比利亞半島在內的西歐地區的居民開始逐漸接受基督教。從公元4世紀起散居羅馬帝國境外的日耳曼人各部族開始如潮水般湧入羅馬帝國境內。
公元418年作為日耳曼人分支之一的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以及高盧南部地區建立了自己的西哥特王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一個個日耳曼人國家開始興起:汪達爾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北非領地上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人建立了統治義大利和西西里島的東哥特王國;法蘭克人建立了自己的法蘭克王國......
這些日耳曼王國的統治者為穩固統治紛紛主動向羅馬教廷靠攏,從而為基督教在西歐各地紮根提供了基礎。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王國也在這一過程中於公元589年宣佈基督教為國教。阿拉伯帝國的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侵佔伊比利亞半島以後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殘部逃往北部的阿都斯里亞山區,此後西哥特人發起了旨在從阿拉伯人手中收復伊比利亞半島的長達8個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又名再征服運動)。
當穆斯林統治伊比利亞半島絕大部分地區時位於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阿都斯里亞山區一直是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活躍的地區,而與此同時在穆斯林所統治的伊比利亞半島大部分地區也並沒強制要求當地的基督徒改宗伊斯蘭教:穆斯林統治伊比利亞半島時期除了要求基督徒、猶太人繳納比穆斯林更高的人頭稅之外沒對這些異教徒推行過任何其他的歧視迫害政策。
正是穆斯林相對開放包容的民族宗教政策使這一時期的伊比利亞在整個歐洲顯得鶴立雞群一般繁榮興旺,同時穆斯林統治者為得到更多的財政收入也並不願意強制基督徒、猶太人改宗伊斯蘭教。穆斯林統治時期的伊比利亞只是以伊斯蘭教作為官方信仰,然而在民間其實依然存在大量信奉基督教的人群。這一時期也有部分基督徒、猶太人出於少交稅的動機而皈依伊斯蘭教,不過這些皈依者的虔誠度恐怕值得懷疑。
公元9世紀時在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反抗阿拉伯人的過程中誕生了阿斯都里亞王國,此後阿斯都里亞王國合併加利西亞形成雷翁王國。11世紀初在雷翁東部形成了卡斯蒂利亞王國,1230年卡斯蒂利亞與雷翁合併後仍稱卡蒂利亞王國。9~11世紀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出現了那瓦爾王國、阿拉貢王國和巴塞羅那王國。1093年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特里薩公主下嫁波爾多凱爾伯爵,生下一子阿方索·亨裡克斯。
1128年16歲的阿方索放逐其母特里薩,隨後又擊敗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軍隊,在位於杜羅河下游的自家封地上建立了獨立的葡萄牙王國。葡萄牙王國獨立後伊比利亞半島逐漸形成了卡斯蒂利亞、阿拉貢、那瓦爾和葡萄牙四雄並立的格局,與此同時已被基督教王國擠壓到半島南端的阿拉伯人仍維持著自己最後的據點格拉納達。1469年卡斯蒂利亞公主伊莎貝拉和阿拉貢王子斐迪南結婚。
伊莎貝拉和斐迪南分別於1474年和1479年繼承王位,兩國隨即於1479年正式合併成為西班牙。1492年西班牙征服格拉納達,1512年又合併那瓦爾,至此西班牙統一了除葡萄牙之外的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統一後的西班牙所採取的民族宗教政策恰恰與當初的穆斯林形成了鮮明對比:穆斯林統治時期對基督徒、猶太人採取了寬容的民族宗教政策,然而統一後的西班牙王國所推行的是赤裸裸的宗教迫害政策。
西班牙國王給了穆斯林、猶太人兩種選擇:要麼離開、要麼改宗。凡拒絕皈依基督教的穆斯林、猶太人都會被驅逐出西班牙。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有一部分穆斯林、猶太人迫於現實在名義上改宗基督教,可私下裡還是繼續信奉伊斯蘭教、猶太教。然而西班牙人緊接著採取了更為嚴厲的宗教迫害措施:負責偵查、審判和裁決異端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誕生了。
宗教裁判所被賦予了可以隨意處決異教徒的權力。伊斯蘭教在西班牙的根基本就不紮實,而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又導致大量穆斯林人口被驅逐、被屠殺。在這一過程中西班牙穆斯林也曾展開過一些反抗,然而最終這些反抗都被以武力鎮壓下去。在大批穆斯林人口被驅逐、被屠殺之後西班牙已完全變成了一個天主教占主導地位的國家。至此西班牙完成了去伊斯蘭化,然而這實際上並不是世俗化。
在西方國家佔據國際主流話語權的前提下伊斯蘭教往往被當成世俗化的反面,然而實際上世俗化真正所對應並不是特指伊斯蘭教。世俗化相對應的概念其實是宗教化,而不是具體對應某種特定的宗教。所謂”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漸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和深遠影響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裡。西方有一句俗語:”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世俗化要求宗教只能在特定的宗教場合發揮影響力,而不能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造成影響。西班牙在成功去伊斯蘭化後並沒成為一個世俗化國家。事實上一個設有宗教裁判所的推行宗教迫害政策的國家是不能被稱為世俗化國家的。沒任何證據足以證明天主教統治下的西班牙比伊斯蘭教統治時期是文明進步的,至少在穆斯林統治西班牙時期從沒出現過對異教徒赤裸裸的迫害。
基督教從來也不比其他宗教更為優越:穆斯林統治時期的西班牙曾一度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然而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卻把宣揚日心說的布魯諾活活燒死。西班牙從伊斯蘭教的統治轉型為天主教的統治是用一種宗教取代另一種宗教的統治。這絕對不是什麼世俗化,也和文明進步沒任何關係。天主教統治下的西班牙不僅沒實現世俗化,反而推行了更為極端的宗教化政策。
直到20世紀統治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仍堅持採取高壓手段捍衛天主教傳統,不過西班牙的世俗化轉型和政治轉型也恰恰正是佛朗哥統治時期悄然萌芽的。上世紀50年代後西班牙在聯合國、北約、歐共體等國際組織中仍受到排擠,在意識形態上處於一種被全世界孤立的狀態。1966年11月西班牙正式頒佈法令赦免內戰中的政治犯。1972年西班牙與過去的死敵蘇聯簽訂了貿易協定。
這一切都表明西班牙正試圖透過淡化意識形態色彩彌合內戰造成的民族創傷,同時也以此打破西班牙在國際上的孤立狀態。1975年11月佛朗哥在病危之際對胡安·卡洛斯留下的遺言是:“陛下,我對您唯一的請求是維持西班牙的團結”。要實現全體西班牙人的團結當然也就包括實現宗教上的團結。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於馬德里,兩天後胡安·卡洛斯王子正式升級成為胡安·卡洛斯國王。
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第一次大選。1978年西班牙宣佈不再將任何宗教作為國教,至此西班牙才終於完成了世俗化轉型。儘管西班牙完成了世俗化轉型,然而在很多曾受到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拉美國家卻沒能完成這一轉型。時至今日天主教會仍在相當一部分拉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發揮著巨大影響,而這也成為了導致這些國家政局動盪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