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動亂的時期,比如說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再比如說魏晉南北朝的動盪時期,而在這其中,有產生了很多隱士,什麼是隱士?就是歸隱山林,不問塵世的人,後世的很多人都說這些所謂的隱士其實都非常消極,那麼他們真的非常消極嗎?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什麼是隱士?
我們先看看在先秦時期的隱士,就拿莊子來說,《莊子》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莊子在河邊釣魚,有人來請莊子出山做官,就是讓莊子入仕,莊子並沒有直接了當地回答,莊子做了一個比喻,他說現在有兩支甲魚,一隻是被人供奉起來動彈不得的,另一隻是在泥土裡面掙扎但是卻非常自由的,問來者,如果是你,你願意做哪一隻甲魚呢?來者回答說,肯定願意做泥土裡面自由自在的,莊子說,所以,你走吧,因為莊子想自由自在。
在魏晉時期,很多名士和莊子都有非常相似的處境,在面對入仕與出仕的抉擇下,很多人都願意選擇自由自在,並不是說當時的士人都非常消極,當朝權貴的奢侈糜爛之分讓很多讀書人都非常厭惡,這就讓很多人選擇歸隱。
選擇歸隱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
其實我們閱讀很多魏晉時期的文學作品,包括三曹、建安七子以及竹林七賢等人的文學作品就能感覺到,魏晉時期計程車人很講究一種自由浪漫以及灑脫的態度,換句話說,這是傳統禮教與隱士哲學的一種衝突,音樂、書畫包括詩歌陶冶他們的情操,嵇康喜歡打鐵,劉伶喜歡喝酒,所以在魏晉時期,湧現了一大批藝術家。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都是消極的人生態度,比如說我們讀陶淵明,陶淵明所向往的田園風光就是那個時期很多文人墨客所憧憬的,當然,陶淵明本人其實也並不是非常消極的,只不過他嚮往的是一種樂觀、自由以及清心寡慾的人生態度。
歸隱對於很多名士來說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士族階級對於官宦的壟斷,西晉早期的八王之亂,社會的動盪,百姓不安,戰爭不斷,誰還有哪個心思去為西晉王朝效力呢?
官場腐敗讓很多真正的讀書人非常厭惡
表面上西晉建立以後,秉著儒家仁愛治國的理念來教化百姓,但是這背後其實是一種奢侈腐朽的社會風氣,我們讀《世說新語》裡面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是當朝的兩個權貴擺酒席,讓很多美人勸酒,如果這些勸酒的美人沒勸酒成功,或者客人不喝,那麼這些勸酒人就會被直接拉下去砍頭,而有些人就是不喝這個酒,於是,這些可憐的勸酒人被直接拉下去砍頭,想到這裡,暫且不說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就這樣一種可怕、恐怕以及腐朽的官場,哪一個讀書人還願意入仕呢?
嵇康有一篇文章《與山巨源絕交書》就是寫山濤入仕以後與他“正式分手”,因為魏晉的很多名士,不畏權貴不貪圖官宦的阿諛奉承,當時迫於壓力,很多人都沒辦法,所以,只能選擇入仕,那麼,入仕就真的快樂嗎?
魏晉時期的名士,並不是消極,他們真正心中所想,其實是不願意觸碰腐朽的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