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這個思考,來自於《萬曆十五年》。

在這個史料紮實的書中,一邊讀一邊思考,才是讀的價值。

明朝為什麼滅亡?

這個朝代似乎從一開始就防備著內部武裝力量的強大,殊不知,內部是防住了,卻沒防住外部。

萬曆十五年的努爾哈赤

正月,努爾哈赤於呼蘭哈達南岡建“宮室”,即建州左衛的治城,史稱佛阿拉城。

四月,努爾哈赤始定“國政”,並自稱“女真國淑勒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生,母為繼妃富察氏。

那一年,萬曆皇帝正在為立誰為太子的事情跟朝臣們較真。

所以,努爾哈赤的崛起,在明代朝廷根本不當回事。

《萬曆十五年》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遼東巡撫注意到一個建州酋長正在逐漸開拓疆土,吞併附近的部落。他覺察到養虎將要貽患,就派兵征討,但是師出不利。他認為失敗的原因,在其部下開原道參政不照命令列事,而堅持其個人改剿為撫的主張。巡撫參劾這參政的奏摺一到北京,被參者反而取得到了京中監察官的同情,他們又出來參劾這位主剿的巡撫。申時行認為這完全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引起內外文官的不睦;所以他又以和事佬的身份出面調停,建議皇帝視雙方的互相參劾業已彼此對消,也不再作是非可否的追究。於是這位酋長今後得以為所欲為,而且還能夠繼續利用本朝內外官員的不和來發展他自己的千秋大業,此是後話,也不在本書敘述範圍之內。這位酋長並非別人,據當日記錄稱,他名叫努爾哈赤。若干年之後,他的廟號則為清太祖。

很多文章抄來抄去說明朝的將軍如何養虎為患,恐怕還是黃仁宇的這個說法比較靠譜——關鍵還是打不過。

是因為打不過,又不認真對待,所以才養虎為患的。

明朝軍隊戰鬥力弱,而且,文官確實有可能厭惡戰爭,畢竟,那是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倭寇的凌厲

關於倭寇,《萬曆十五年》有這樣一段:

倭寇的基本戰術是派遣30人以下的小部隊進入村落,這些小部隊的進止必在嚴密的互相照顧之下。協同的訊號是令人戰慄的海螺聲。這些入侵者善於使用當地的嚮導,並熟練地派遣尖兵和斥候,有層次地展開兵力,並以佯攻、驅使難民在隊伍的前面等等方式,造成中國官軍的擾亂和疑惑。中國官軍根本無法對付這一套戰術,即使是士氣最為高昂的部隊,他們的對策也不過是僅憑血氣之勇猛衝敵陣,既無有效的隊形,又缺乏側翼和後續部隊的接應,其經常遭到失敗就為勢所必然。南直隸和浙江兩省,河流湖泊極多,官軍潰退時有如狼奔豕突,被踐踏或被擠落水致死者也為數累累。有一次總督胡宗憲也在敗退之中被推落水,幾乎淹見。

除此以外,倭寇在和大部隊官軍遭遇時,還採取另一種戰術,即先取守勢以減殺官軍的銳氣,或者製造恐怖氣氛使官軍陷入心理上的劣勢,然後待機出擊。戚繼光下面的一段記載可以作為說明:“餘數年百戰,但見諸賊據高臨險,坐待我師,只至日暮,乘我惰氣衝出;或於收兵錯雜,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銳氣,盛以初鋒。又其盔上飾以金銀牛角之狀,五色長絲,類如神鬼,以駭士氣。多執明鏡,善磨刀槍,日中閃閃,以奪士目。故我兵持久,便為所怯。”

所以,總結以上的情況,不論官方檔案如何強調這一戰爭是政府的官軍圍剿海賊,實際上卻是中國的外行對付職業化的日本軍人。

為什麼出現民間力量對抗倭寇?大機率是因為明朝軍隊已經無法保護百姓。

黃仁宇寫作,不是像現在很多寫手一樣意淫,而是所有的言論,必然有史料的支撐。

從對倭寇來看,明朝軍隊屬於“外行”,一個外行能有什麼戰鬥力。

王朝的戰鬥力何來?

從明朝的歷史來看,軍隊的戰鬥力太弱,是一個顯然的狀況。

那麼,一個王朝如何保持戰力?

應該是不斷地有戰爭。

就當今全球局勢來看,美國大兵一直在行動,恐怕正是美軍戰鬥力一直保持的關鍵。

軍隊,不但要養,更要戰。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日在古代的幾個意外差距:直到17世紀,日本還沒有馬車和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