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1854.3.15-1917.3.31),德國醫學家,出生在普魯士王國西普魯士羅森堡縣中的一個小村漢斯朵夫(今屬波蘭),他一共有12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五,他的父親是一位貧窮的鄉村教師。中學畢業後,由於他無法繼續獲得獎學金來讀他想讀的醫學,因此他決定從軍,學習軍醫。由於作為軍醫學生他的學期也同時是服役期,因此可以獲得薪水得以減輕家裡的負擔,又可以實現自己的學醫夢想。

貝林於1874年進入柏林的威廉皇帝軍醫學院。1878年他獲得博士學位。1889年他受羅伯特·科赫邀請進入柏林傳染病研究所。1890年他在這裡奠定了血清療法的基礎。他與北里柴三郎合作發現了破傷風抗毒素。從1891年開始他開始研究白喉的抗毒素,在這項工作中他獲得了保羅·埃利赫的幫助。他的成果最終使得這個當時往往致命的疾病終於被征服了。

19 世紀,白喉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殺手” 之一。白喉是由白喉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 傳染病,大多發至 1 歲到 5 歲的兒童,以發熱,氣 憋,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咽、扁桃體及其周圍 組織出現白色偽膜為特徵。嚴重者可併發心肌炎和 神經麻痺,全身中毒症狀明顯。由於沒有有效的治 療方法,人們幾乎是談白喉而色變。20 世紀 20 年代, 僅美國每年就有 10 萬到 20 萬人發病,年死亡人數 為 15000 人左右,其中主要為兒童。歐洲的情況更 為嚴重,每年大約有 5 萬人死於該病…… 在起初研究白喉的時候,貝林認為,可以運用 氬和汞消毒來防止人體感染,但都失敗了。恰巧在 這時,他認識了同他一道在科赫研究所工作的日本 學者北里柴三郎。北里柴三郎博士對中醫很有研究,貝林得知古代中醫典籍上有一條醫理,叫做以毒攻 毒。而這條醫理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必定有其科學性。 由此貝林認為,病毒菌能產生毒素,毒害人和動物, 那麼就一定會有一種攻毒的抗毒素,即“抗毒素免疫” 這一西醫中沒有的概念。 貝林與北里柴三郎在實驗中,將患過白喉的老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體內後,新感染白喉 的老鼠奇蹟般地痊癒了,這說明感染過白喉的老鼠 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他們將這種 物質命名為“白喉抗毒素血清”,這就是血清療法的雛形。 1891年聖誕節,貝林首次成功用羊血清,治癒了一名白喉患兒——人類征服白喉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不久白喉疫苗也投入使用。貝林為研究抗毒素,在實驗室度過了5000多個日夜,不幸染上了當時屬於絕症的肺結核病。但他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又投入到攻克結核病的研究當中,後來研製出抗結核疫苗,肺結核也從“絕症”列表中劃掉。

從1892年開始,普魯士文化部試圖為貝林找到一個大學教授的位置,這樣他在工作時有更大的自由,可以為自己找研究金費。由於貝林與科赫之間有意見分歧,因此此舉更加緊迫。1894年至1895年的冬季學期裡貝林被授任為哈勒大學衛生系教授。

1895年貝林獲得了馬爾堡大學衛生研究所教授和領導的職務。1901 年,為了表彰貝林的突出成就,諾貝爾獎 評委會將第一屆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貝林:表彰其在血清療法方面的工作,特別是應用於白喉 方面,他以這一項工作開闢了醫學科學領域中的一條新路,從而給醫生們一種與疾病和死亡作鬥爭的勝利武器。貝林在醫學上首先研製成功破傷風及白喉抗毒血清,創立了預防破傷風病症發作和治療白喉有效 的血清療法,為人類戰勝這兩種疾病取得了豐功偉 績,成為人類醫學史上血清療法的創始人。在利用血清療法治療白喉取得良好效果後,貝 林並未因此止步。除了白喉抗毒血清之外,貝林還開發了其他的抗毒血清,其中的破傷風抗毒血清更是在此後的一戰期間挽救了大批受傷士兵。

1904年貝林工廠(德靈公司的前身之一)在這裡建立。貝林為研究抗毒素,在實驗室度過了5000多個日夜,不幸染上了當時屬於絕症的肺結核病。晚年的貝林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結核病的治療方面,然而很遺憾,這次他沒有成功;最終也正是結核病奪去了他 63 歲的生命。1917年他在馬爾堡因肺炎逝世。他曾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歷年來各國授予 他的獎金以及首次獲得的諾貝爾獎的獎金,全部捐 獻出來,用於建設結核病研究所。

1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同亞特蘭蒂斯一樣,百萬契丹人突然消失,至今沒有任何詳細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