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以英美兩國軍隊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總計1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發起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撕裂了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壘並正式開闢了西歐的第二戰場。
鮮為人知的是,在這次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的諾曼底登陸中,曾有一批年輕的中國軍人在盟軍中效力!
留洋學習歷盡艱辛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反攻階段,中國的抗日戰爭正處在“相持階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經過精心籌備,召開了一次旨在加強海軍建設的特別會議。會議最終達成共識:派遣一批精英出國留學,為以後的海軍發展做好準備。隨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籌備處通過嚴格篩選,在上千名海軍軍官中挑選了85人,其中60人去美國,25人去英國。
1943年6月,赴英學習的25人出發。他們先從重慶到昆明,在昆明乘坐美國人的飛機穿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的加爾各答,後搭火車到孟買,乘商船前往英國。
在赴英留學的25人中,有4人被分到朴茨茅斯輪機學校學習輪機專業,而有著百年悠久歷史的格林尼治海軍學院則為盧東閣、郭成森、王顯瓊和黃廷鑫等21名中國留學生專設了一個“中國班”,一切按英國皇家海軍的傳統要求,為他們系統教授英語、航海、魚雷、槍炮等課程。
經過3個月的短期培訓,英國皇家海軍根據戰時需要,將這些留學生派往各個戰區,登艦實習。黃廷鑫、王顯瓊被分配到“搜尋者”號輕型航空母艦,盧東閣和郭成森等則登上了“肯特”號重型巡洋艦。
鏖戰諾曼底建功勳
1944年6月6日,決定法西斯德國命運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郭成森等21名留學英國的中國軍官全部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的海上作戰,他們有的在巡洋艦和驅逐艦上,有的在戰列艦上,還有的在航空母艦上,作為諾曼底作戰的普通一兵擔負主攻和掩護任務,自始至終參與了這次偉大的作戰行動。
在登陸灘頭,盟軍遭到德軍炮火猛烈壓制,“肯特”號等盟軍軍艦擔負了火力支援任務,接近海岸實施炮擊。郭成森在這次大決戰中表現出色,指揮發射炮彈數千發,不僅摧毀大量德軍的岸防設施,而且還在佈雷封鎖作戰中,擊沉一艘德國大型救生船和4艘運輸船。
當時與他同艦作戰的還有盧東閣和白樹綿。由於保密嚴格,他們在出發前還不知道作戰計劃。後來據盧東閣回憶,當時的戰鬥場面非常壯觀、非常慘烈。周圍全是艦艇,大大小小、各種用途的軍艦簡直是擠在一起。炸彈在艦艇周圍爆炸,掀起的水柱比艦橋還高。雖然盟軍發動炮火襲擊時是在夜裡,但天空被炮火照得通紅通紅的,能夠看見一大片艦隊。炮聲、水聲震耳欲聾,連周圍的人說話都聽不見。盟軍艦隊在進攻時遇到了一艘巨大的德國軍艦,比“肯特”號重型巡洋艦大好多,簡直像一座山一樣漂浮在水面上。艦舷的鋼板特厚,很難把它擊沉。當時不光是“肯特”號軍艦在打這艘德艦,還有其它的盟軍軍艦一起來圍攻它,用了很多炮彈才把它擊沉。
黃廷鑫也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參加諾曼底登陸行動的。據《親歷與見證:黃廷鑫口述記錄——一個經歷諾曼底戰役中國老兵的海軍生涯》一書介紹,1944年6月5日晚,當“搜尋者”號航空母艦從貝爾法斯特出發的時候,黃廷鑫、葛敦華與其他英國士兵都認為,這只不過是去執行一次普通的護航任務,“搜尋者號”航空母艦出發後繞到了英吉利海峽,由南往北遊弋,主要任務是外圍反潛,防止德國潛艇給登陸行動造成威脅。
參戰英雄今何在
幸運的是,全程參戰諾曼底的21名中國軍人無一傷亡,並於1946年2月經香港返回祖國。
這些學成回國的青年軍官立即得到國民政府的重用。郭成森先是被分配到國民黨中央訓練團軍官訓練隊當隊長,接著被任命為國民黨海軍部旗艦“長治”艦代理少校副艦長。這期間,中共地下黨組織與郭成森取得了聯絡。從此,郭成森在黨的領導下,利用隊長、教官和副艦長的身份,團結發展了大批進步青年軍官和士兵。
1949年5月1日,郭成森的學生、“永興”艦航海官陳萬邦帶領部分進步官兵在長江瀏河口發動起義,但不幸失敗。國民黨當局隨即下令:“立即逮捕郭成森,就地槍決!”
在地下黨的掩護下,郭成森迅速撤離“長治”艦,來到剛解放的上海,以隱蔽的身份繼續從事策反軍艦的特殊鬥爭。1949年9月9日,“長治”艦在長江口舉行起義獲得成功!
新中國成立前夕,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任命郭成森為“長治”艦艦長。1949年10月6日,經張愛萍親自介紹,郭成森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歲月無情,當年的參戰英雄有些已經離開人世,還有一些情況不詳。但歷史不會忘記,這些為人類和平揮灑青春、拋灑熱血的中國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