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三十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戰鬥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套用兵之計,在中外戰爭史上具有很強的實戰性與影響力。透過這些計策,可以看到中國古代軍事家的超凡智慧。

1、趁火打劫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互爭霸,最終吳國勝利了,越王勾踐被扣押起來。後來,越王勾踐回國,雖然他表面上臣服於吳國,暗地裡卻養精蓄銳,使得越在十幾年後實力大增。

公元前473年,吳國遭受荒,顆粒難收並且國庫空虛。而此時,吳王夫差卻北上黃池和其他諸侯們會盟。越王勾踐選中這一時機,大舉進兵吳國,沒有防備而且國力漸差的吳國根本無力還擊,很快就被昔日的越國滅亡,越王勾踐使用的這招就是三十六計的趁火打劫。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派人趕到齊國請求發兵。齊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出兵8萬人馬,但攻擊地點選在哪裡呢?軍師孫臏決定,不要直接參與兩軍戰場,如果齊軍攻向魏國都城大梁,魏軍必然會放棄趙國趕回來防守本國,那齊軍就可以在魏軍跋涉疲憊之時,襲擊對方。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意見,佈置好兵力後開始攻擊大梁。果然,魏軍將領龐涓急急忙忙率領部隊趕回,沒想到,又在桂陵途中遭遇齊軍的伏擊!這一戰,魏軍大敗,趙國順利解除了危困。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

3、笑裡藏刀

戰國時期,秦國派公孫鞅率軍攻打魏國的吳城。吳城是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營起來的,很不容易攻打。公孫鞅不敢輕易進軍。當他得知魏國守將是曾有過交往的公子行時,就立即寫了封信說,我們雖然各自為政,但彼此都比較熟悉,還是不要直接對陣,訂立和約吧,你可以定個時間與地點。公孫鞅派人送出信後又令秦軍向後撤退。公子行一見信,非常高興,馬上讓人送了回信說明時間與地點。會談當天,公孫鞅設定好伏兵,等公子行到後,一聲令下,將公子行與300隨從全部捉拿。而後,公孫鞅又利用被俘的隨從,騙開魏國的吳城城門,輕輕鬆鬆佔領了吳城。秦國公孫鞅就這樣,用笑裡藏刀一計輕取魏國吳城。

4、聲東擊西

東漢班超平定西域時,莎車國卻煽動周邊小國一同歸附匈奴。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國。莎車國王向北邊的龜茲國求援,龜茲王率領5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當即聯合了于闐等國,但兵力只有2.5萬人。為了制敵,班超就派人在軍中散佈對自己的不滿言論,還打算馬上撤退。這讓軍中的莎車國俘虜聽得一清二楚。當班超率領大軍向東撤退時,故意趁亂放走了莎車俘虜。莎車俘虜將漢軍撤退的訊息報告給龜茲王,龜茲王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擊對手。

這時,僅僅撤退了十里遠的漢軍早已埋伏好了,當龜茲王率領追兵遠遠跑出十里之外後,班超帶隊迅速殺回莎車國。自以為兵困已解的莎車國措手不及,當時就降了漢軍。龜茲王空追了一夜後才知道中了班超的聲東擊西之計,只得灰溜溜返回龜茲國了。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比同期大清戰績好出百倍的非洲戰爭——祖魯人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