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民間有這麼一例廣為流傳的傳說,因為丈夫被強制徵用去修長城,且不幸遇難,作為妻子的孟姜女跑到長城邊去痛苦,結果硬是把長城給哭倒了。古人信天命,長城遭哭垮被認定為秦始皇這個行為不得天命,上天也要懲罰,漸漸的修長城就成為對秦始皇暴政的血淚控訴。

然而修長城真的能算成秦始皇的暴政嗎?我個人認為不應該,有點為了批判秦始皇是暴君而批判了,是牛嘴不對馬頭。

1、勞工是有工資的,還不低!

很多人一說到秦始皇修長城,往往會脫口而出“秦始皇徵發百萬民夫,是對老百姓勞動力的剝削”,然而從1975年12月在湖南雲夢縣出土的《雲夢秦簡》中的《秦律·司空》記載來看,應該不算是剝削,是合理招募,甚至可以時髦的說“解決就業”。

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錢=錢)。

當時的秦律就算是罪犯工作,都不會白工作,是要給工錢的,工作一天抵償八錢,如果需要官府包吃,那就工作一天抵償六錢。

同時《司空律》記載,秦國官方糧價禾粟一石值30枚半兩錢,秦制商鞅量1石相當於120斤左右,一枚半兩可以買到4斤粟米,勞工們1天得8錢,完全可以養家餬口,甚至可以說待遇還不錯。

2、孟姜女事件張冠李戴

孟姜女故事的源頭在《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當時齊國武將杞梁的妻子,在丈夫死後,要求他的領導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表示對丈夫的尊重。那時秦始皇還沒有出生。

漢朝的劉向在寫《說苑·善說篇》時,覺得情節太乾癟,加了點戲曲元素,寫道“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說杞梁把城牆給哭垮了,不過背景沒有變,開頭強調是周朝的事。

不過當時間走進唐朝的時候,故事徹底變味了,同樣的故事,唐代詩人貫休用一首《杞梁妻》,來了個徹徹底底的張冠李戴。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

貫休把杞梁之妻從周朝移到了秦朝,且還給它新增上了政治意味。杞梁之妻不是哭倒一般城牆,而秦長城,以此反證秦之無道。

可能是歷朝歷代對秦是殘暴王朝的蓋棺定論,也可能是寫現成的歷史人物容易被抓住胡編亂造。自此之後,杞梁妻哭長城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轉變,名字不同,但湯是一樣的味道。

3、修長城是農耕文明最省錢的法子

修長城並不是秦始皇的突發奇想,秦始皇也不是憑藉一人之力建起了萬里長城,秦始皇更多的是將曾經的燕國、中山國、趙國、秦國所造“拒胡長城”給連線起來。

與此同時從先秦諸國均以長城防禦遊牧民族來看,長城是被實踐過,能有效防禦遊牧侵擾的利器。至於長城是如何做到被肯定?很簡單,農耕民族和遊民民族作戰的最大劣勢,就是士兵的機動性。

依靠著自己的機動性,在巨長的中原王朝邊境線上,遊民騎兵可以輕易在任何地方進出中原劫掠,甚至不用出動大軍團,三五結群的也能搶一波。而當中原軍隊集結,遊牧騎兵早已跑得不見人影。面對不知會突然從那冒出來的遊牧騎兵,中原王朝很難有財力跟它們躲貓貓。

長城的出現則是有效的阻擋住了遊牧騎兵南下,每一段城牆僅需少量士兵把守,遊牧騎兵就很難一跑而下,必須下馬攻城。而這種情況下,遊牧騎兵若少了,它根本攻不下來,最大化的杜絕了普遍性的少量遊牧騎兵侵擾,為長城內的百姓換得日常安寧。

相對的,若進攻的遊牧騎兵多了,長城又可以作為很好的緩衝之地,為中原軍隊的援軍爭取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長城它是鑄城相連,間接為士兵長期駐防邊境提供了住所,使中原軍隊在進攻和防守上可以兩不誤,衛青、霍去病打匈奴時,均以長城各據點為基地出軍。

正是因為長城在漫長國境線上,被實踐為防禦遊牧外敵最有效手段,且也是最省錢的。此後的歷朝歷代均又延續這個政策,我們所熟知的漢、隋、唐、明都曾大規模修建長城,若修長城是“暴政”,那麼後世帝王不是傻到家了?

綜上可見,修長城從實踐作用上看,不但有利國家整體安定,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就業”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根本不是無償徵用剝削,所以秦始皇修長城這件事談不上是”暴政“。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以史為鑑:朱允炆為什麼敗得這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