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驪山腳下的農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幾個破碎的陶片、陶頭。在經過考古隊的勘測之後,秦始皇兵馬俑正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傳奇,也是秦始皇留給後代的瑰寶。
到目前為止,有關兵馬俑的謎團,還有很多,諸多專家還在做長期的研究。那麼,高度逼真的兵馬俑是不是由真人燒製而成?其實,考古專家早已找到了答案。
01、 兵馬俑重見天日1979年,在經過5年的長期考察之後,考古隊的專家們完成了兵馬俑的考古工作,隨之,兵馬俑博物館開放了。這是中國第1次發現如此大規模的人形陶俑,它們在大小以及形狀都有著很明顯的變化。
從外形上看,每一個出土的兵馬俑,都十分逼真,其高度大概在1米8左右,面部表情活靈活現。甚至,連盔甲上的紋路都十分清晰。可見,陶俑工匠在製作的過程中打磨的非常仔細。此外,每一個陶俑的表情手勢,髮型也都各不相同,每個人俑的姿勢也都不盡相同,有站立勇、跪射勇、車馬勇等等。
關於秦始皇兵馬俑的的記載,據說,工匠在製作兵馬俑時,秦始皇是派了一對親衛兵,到這裡來做人體模特,每一個陶俑都是嚴格按照真人比例做成的。
在製造兵馬俑時,由於整個工程量巨大,皇城內的工匠因人數不足,無法完成。因此,秦始皇為了加快速度,下令將全國各地會製作陶俑的工匠都聚集到驪山來,為他打造兵馬俑。這時,製作水平參差不齊的工匠就從四面八方匯聚起來,工匠一多,就難以保證品質,容易出錯。故而,秦始皇為了追責到個人,要求每一個兵馬俑的身上,都要有製作工匠的名字、來歷和地址。
歷經千年歲月,神祕的秦始皇兵馬俑,在考古專家的探查下,終於重見天日。這些出土的兵馬俑,除了外形逼真之外,兵馬俑的隊形特點也值得一提。
在其隊伍中,不僅有人形陶俑,更有戰車,戰馬,弓箭、武器等,他們都以秦朝當時最強的戰爭形態排列。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每個陶馬造型也各有不同。有的豎著兩隻耳朵靜立,有的似乎在嘶鳴。陶馬的大小與真馬一致,高約1米5,身長大概在兩米左右,總體數量超過了100多匹。除此之外,還出土了木質戰車100輛,數件武器,比如當時秦代常用的弓、箭、矛、盾、彎刀等武器。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02、 秦始皇為什麼要建造如此龐大的兵馬俑關於秦始皇為什麼製作兵馬俑,後代給了幾點解釋。兵馬俑其實是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品。古人封建思想十分嚴重,秦始皇也不例外,他生前享受了許多榮華富貴,那麼在來生如何保證自己的地位呢?為了保證來生應有盡有,能夠再次征服天下,所以秦始皇命人制作了兵馬俑。
根據史記顯示,嬴政13歲就當上了皇帝,直到54歲退休之後,驪山陵墓也沒修建完成,還是在秦二世的延續之下,才完成了這個歷史奇蹟。可見,兵馬俑修建在當時是一個龐大而艱難的工程。
除此之外,秦始皇修建兵馬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秦始皇征戰六國,因他而死的百姓、士兵無數,這些冤死的人在陰間難以投胎,而秦始皇害怕死後到陰間被這些人報復,所以建造了兵馬俑,想在死後,這些兵馬俑陪葬在周圍,保護自己的安全。
不過,在編者看來,這應當只是後人杜撰的說法。我想,作為一國皇帝的嬴政,之所以要耗費大量的物力、財力,來製造數量龐大兵馬俑,更多的,是想向後代展示當時秦朝的強盛。加之,由於古代人迷信,秦始皇也沒有逃出這個惡圈,陪葬之風盛行,這才打造了兵馬俑。
這些人形陶俑,實際上是秦始皇用於替代大量活人殉葬的替代品。要知道,在秦始皇之前,歷代國君死後,一般都採用數量眾多的活人殉葬。
此外,也有人認為,秦始皇在晚年時一心追求長生,而兵馬俑就是他與死亡對抗的一個法陣,所以才會在驪山上修建陵園。
03、 兵馬俑到底是不是真人燒製而成兵馬俑的逼真程度,讓我們不得不懷疑,裡面是不是真的藏有一個真人呢?其實這一問題,考古專家已經給我們找到了答案。因為,兵馬俑在出土之時,同時還出土了一個兵馬俑廢品坑,裡面都是兵馬俑的碎片,比如胳膊,腿,軀幹,頭等,他們全都是泥做成的,而且是空心的。所以,兵馬俑裡面並沒有真人,完全由泥土煉製而成。
這也說明,當時的陶俑製作技術還不十分完善,不能直接燒製完整的人形陶俑。因此,工匠們一般會分開煉製四肢、軀幹、頭等部分,分開煉製成功之後,再聯合到一起,最後塗上顏色。
04、 兵馬俑的歷史價值(中國的文化瑰寶,世界的奇蹟)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是一個傳奇的皇帝。他不僅打破了中國大分裂的局面,還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奇。除了兵馬俑之外,比如長城、秦直道、阿房宮等。這些工程,都在向我們展示著古人的勤勞和智慧。同時,這些偉大的歷史奇蹟,都充分表明當時秦朝的國力是何等強大。
時至今日,兵馬俑不僅是中國的瑰寶,在世界上也被列為十大奇蹟之一。毫不誇張地說,兵馬俑不僅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更是世界的奇蹟。因此,許多外國人也紛紛慕名而來。早在1987年,兵馬俑的名聲就打到了國外,每到旅遊旺季,兵馬俑博物館就會迎來許多外國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