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承襲元朝制度,開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明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以後,朱元璋“特詔天下”,“罷中書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廢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官屬,只留下職司抄寫的中書舍人。升六部、御史臺等官品秩,定六部尚書、御史中丞、五軍都督都是正二品官。自己直接管六部。他還下詔:以後嗣君,其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有奏請設立者,論以極刑!
朱元璋像
廢除中書省後,朱元璋存在著對臣下的疑忌心理,認為只有事必躬親,親操權柄才最可靠。洪武十三年設四輔官試圖填補宰相消失後留下的空白。洪武十五年,撤銷四輔官,仿照宋朝制度,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從翰林院中選擇儒臣為殿闊大學士,以備顧問,向皇帝提供諮政議政的服務。
永樂初年內閣制度初現端倪。朱棣即位不到一個月,便選了七人入職文淵閣(楊士奇、楊榮、解縉、黃淮、胡廣、金幼孜、胡儼)。這七位輔臣參預機務,幫助處理政事,明朝內閣制度由此開始。明仁宗朱高熾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自此內閣權力加重。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內閣諸臣的地位迅速上升,明武宗之前內閣大都多是透過面談來實現的,隨著皇帝日益深居簡出,大臣們跟皇帝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內閣只能透過書面意見呈現,面談為筆談所取代。內閣票擬權得到逐步完善,使內閣具有了制度化的決策權,從而使內閣參預國政空間有所提升。
嘉靖
在嘉靖帝登基之前,內閣首輔和內閣的其它閣臣都是大學士,一般是分工合作。雖然有首輔的名頭但絕對不是一家獨大,其它閣員也能發表意見。嘉靖在大禮議之中杖責百官。張璁支援皇帝給他父親朱佑杬名分,反對朝廷權臣們讓朱厚熜叫朱佑樘父親,張璁就成了嘉靖最信任的人。張璁上臺之後,一家獨大獨攬重權,其它閣員根本沒有票擬權力,還把內閣從翰林院獨立出去形成了一個獨立機構。
內閣和司禮監無論協作或是制衡,誰得到皇帝信任誰就會佔據優勢地位,壓倒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