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古代名著裡面,有一本小說叫做《儒林外史》,講的是古代讀書人故事。可能很多人還記得小學課本里的《范進中舉》,就是出自《儒林外史》。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為下一代的教育投入大量精力,自己節衣縮食,為孩子的教育揮金如土。無論時代變遷還是外部環境,都不會影響這件事。

那中國人這股動力從哪裡來呢?有人認為是科舉制。如果今天讓你穿越回古代,去參加科舉考試,又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科舉的魅力

科舉不只是官場選拔考試製度,也是一種教育制度,前後存在了約1300年,現代學教育也才存在約100年。

用歷史的視野來看,在民族心理留下的印跡和分量是不一樣的。那科舉留下的心理印跡是什麼樣的?

就是命運不靠種姓、不靠貴族身份,只要靠讀書就能改變命運。就算是家在農村鄉下,隔幾年縣裡也可以敲鑼打鼓地出一批舉人,老百姓管他們叫老爺。別人家的孩子前幾年還傻愣愣,如今就人五人六混出模樣來。

所以,科舉是一種具有平等因素的社會制度,現在我們重視教育的傳統,也是科舉留下的饋贈。

從還沒獲得正式功名的童生說起,童生在本地報考,要填報上三代履歷,登記相貌特徵,還要有功名的人作保。考秀才也不容易,得經過縣考、府考、院考三級,最終的院考有提督本省的學政主持。

就算你一輩子沒考上,只要透過考試註冊的童生,和普通老百姓也是不一樣的,可以穿戴官衣官帽。遇上婚喪嫁娶,童生可以和官員同席,而商人就絕對不允許,這已經算是另一種社會階層了。

那為什麼連秀才都沒考中的童生,會值得官員和老百姓尊敬呢?其實這尊敬的不是童生,而是尊敬這個體制,縣官往往會對讀書人高看一眼,因為他們就是從這個體制中出來的。

嚴格的選拔

有人把現在的升學教育和古代的科舉做類比,說初中相當於古代的秀才,大學相當於進士。但是按照古代的難度,考秀才可不比今天考大學容易。清代幾十個童生考試才能錄取一名秀才。等真的考上秀才,是本鄉大事,有專門的人挨家報喜,還要告祭祖先,從此改換門庭。

考上進士的人大多在外地做官,民間的主要讀書人就是秀才,老百姓也尊稱為“先生”。但是秀才除了八股文,沒有什麼其他技能,也就只能靠教書養家餬口。很多窮秀才在現實中是被輕視的。

從體制的角度看,秀才就算進入了教育體制。第一年要參加歲考,第二年要參加科考,成績不好還會被剝奪鄉試考舉人的資格。

真到了鄉試那會,那才真是考驗一個人的精力和毅力。古代的考試天不亮就點名,日落前交卷。鄉試每三年一屆,從農曆八月九號一直考到十五號,分三場。每場要在貢院外呆三天兩夜,之間在外睡一晚,第二天再重新排隊進場。

每個省會城市都有貢院,裡面有專門的鄉試考場,是一排排整齊的號房。考試時,每個單間坐一個考生,兩邊都是隔牆,單間既狹窄又低矮,人在裡面根本站不直腰。

房中有兩塊板,是活動的;兩邊牆上有槽,白天答卷時,一塊高、一塊低,就是桌子和凳子。晚上把兩塊板放平,就是床。但根本伸不直腿,只能蜷曲著。

考生們進場要自己帶著這幾天的考試和生活用品,像文具、三天的食物、鍋碗瓢盆、木炭和衣服。

這三場考試裡,第一場要寫七篇八股文,後來改成三篇和一首詩;第二場考論、判、詔、誥,類似應用文;第三場考經史策論。

能考舉人的功名資格,除了秀才,還有十幾種,監生、貢生、廩生,有的是做八股文考出來的,有的是買來的。但到了鄉試這裡,想中舉和考進士,只有這一條路。

科舉體制到了鄉試這裡,是非常嚴肅的。考試組織的嚴密程度,協調資源的規模,是一個大帝國千百年的制度積累水平。

鄉試是地方上規格最高的政治活動,主持各省鄉試的主考,屬於皇帝的欽差。今天考試的錄取名額調劑,從唐代開始就有。每個縣的秀才學額,按照歷史考試成績、人口和納稅水平,分成三個不同的級別,還有少數民族配額。

防作弊

今天考試糊上姓名加封條的做法,也是從科舉傳下來的。考題是開考時每人一張,都是在嚴密監控下現刻現印。試卷是統一的,先是六頁草稿紙,後面才是寫正文的試卷。

交卷時要連草稿一塊交上去,證明文章是自己寫的。還要標註清楚考卷和草稿比,刪改了幾個字,添加了多少字,防止閱卷人作弊,替你改卷。

我們今天有電子答題卡,儘量做到卷子不和考官直接見面。古代也是,鄉試要僱傭幾百名抄寫員,用硃砂把考生的卷子全部抄寫一遍,目的是為了防止考官識別考生的筆跡。

還要僱一批秀才對比抄寫版和原版。封卷子、謄寫、對讀完畢,由責任的官員加印,一張卷子上考試工作人員用不同顏色的墨,將來出問題是要倒查責任的。

按照當時的行政和技術條件,能想到的防作弊方法全都用上了。今天嚴懲考試作弊,古代更嚴厲,查出來的舞弊案件,上到封疆大吏下到參與的考生,最輕的也要流放。

清代還有個規定,中了舉人和進士,要把考試卷刻成硃卷,最前面是本人的履歷和能考證出來的所有家族祖先。假如未來犯了大罪,比如參與科場舞弊,這張卷子就是追查的證據。

這樣公平有保證、結果能變現的考試,如果你是古人,會不著迷嗎?這種考試是時代主流價值觀最認同的。

清朝在1905年廢了科舉,六年後就爆發了辛亥革命,如果還留著科舉,或許那些參加革命的年輕人都在接著考試,歷史就是這樣有幽默感。

1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盤點那些投誠清朝的明朝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