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就是清朝傳統藩屬國之一的“哲孟雄”王國,是一個地處於南亞的獨立王國,但是在1975年2月被印度所吞併,最終演變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南部,海拔在1500米以上,人口約60餘萬人,曾經與古代中國有著密切聯絡。
清朝的乾隆年間,尼泊爾軍隊開始入侵哲孟雄王國,並一度出兵到中國的西藏地區。乾隆皇帝十分憤怒,派遣清軍入藏擊潰了尼泊爾人,並接受哲孟雄王國的臣服。鴉片戰爭以後,清王朝自身日漸沒落,再也無力維持傳統的藩國體系。作為清朝藩屬國的哲孟雄王國被英國人控制,逐漸淪為殖民地。1890年清朝與英國簽訂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將哲孟雄王國完全劃給英國人管理。從近代開始,中國將哲孟雄改稱為錫金。
目前錫金是印度的一個邦,面積7096平方公里,人口60萬,居民主要信奉婆羅門教和佛教。錫金曾經是一個王國,1975年在印度的操縱下通過全民公投廢除錫金王國加入印度。那麼為什麼當年印度吞併錫金沒有遭遇聯合國的干涉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曾經的錫金國位置)
1.冷戰的原因。1975年正是美蘇爭霸的重要關頭,美國和蘇聯都在竭力拉攏任何一個可以拉攏的國家。而印度作為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對美國和蘇聯的戰略規劃都非常重要。印度雖然自詡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但是卻長期效仿蘇聯的計劃經濟,因此蘇聯希望將印度變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最終加入自己的陣營。同時美國也非常看中這個“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雖然對於印度的經濟政策很無奈,但卻絕不願意看到印度倒向蘇聯,因此冷戰時期的美國不願去輕易刺激印度。正是這個原因,在那個美蘇爭霸的年代,只要美國和蘇聯不對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做出太多反應,聯合國成員中的其他國家自然會選擇置身事外,最多發兩篇譴責性的報道。
(錫金城鎮風光)
2.錫金對印度長期的依賴。錫金北部靠喜馬拉雅山,幾乎跟中國隔絕,南部與印度接壤,所以錫金長期依賴印度的援助,就算想不寄人籬下也沒有辦法。另外,印度和錫金在1950年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實際上使錫金淪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控制了錫金的國防和外交,這使得錫金進一步形成對印度的依賴,印度在錫金政治領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種政治滲透和影響力使印度在吞併錫金的過程中遇到的政治阻力很小。所以印度吞併錫金的過程相對更順利,沒有遇到聯合國的干涉。
(錫金藏傳佛教徒)
3.錫金人對印度的認同感。由於錫金與印度相臨很近,同時加上兩國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獨立之後錫金淪為印度的保護國,兩國文化上又都相近。所以錫金人對於印度有很深的認同感,因此印度主導的公投能夠最終通過。雖然錫金加入印度會遇到部分人的反對,但是這種力量卻相對較弱。正是這個原因讓印度出兵錫金似乎師出有名,所以聯合國對於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國家的命運沒有做出太多的反應。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吞併錫金逐漸成為了事實。
(錫金自然風光)
4.印度給予錫金不少資助。印度政府吞併錫金後恐怕錫金會再獨立,所以每年都撥一筆補助款項給錫金。因此錫金一般比近鄰孟加拉國更加富有,人民生活水平也更高,這就進一步鞏固了印度對錫金的統治。
事實上,印度也是算準了吞併錫金的合適時期。當時的美蘇爭霸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從古巴導彈危機以來,全世界的目光大都聚集在蘇聯與美國兩個大國的動向上,沒有多少人注意彈丸小國錫金的存亡。另外,中國當時處於那十年的特殊時期,更無暇管理錫金的存亡。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偏向印度的狀況下,國際社會默認了印度吞併錫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