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學習《徐棄鬱•德國簡史》第四單元 - 德國的統一與崛起

今日主題:德國統一是靠“鐵血”嗎?

知識清單:

丨1871年,普魯士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1.軍事上:三場戰爭

對丹麥,完全是熱身;對奧地利,就是要把這個老對頭趕出德意志這個圈,這樣普魯士在這個圈裡就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可以由它來統一;對法國,因為法國阻撓德國統一;

2.經濟上:建立關稅同盟,利益捆綁。

3.外交上:俾斯麥提前埋線,儘可能孤立對手。

“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透過演說與多數議決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血來解決。”——俾斯麥

丨鐵血宰相 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該書的精確性飽受質疑,俾斯麥將各個歷史事件渲染地過度戲劇性,而且總是將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

丨三種戰略

長期是關稅同盟帶來的實力和影響力,這是形成實力; 中期是外交,就是為使用實力創造最優條件; 短期是戰爭,就是如何讓實力在一個小點上爆發。

丨小結

普魯士統一德國實際上是短、中、長期三種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 事實上,很多重大的成功都是這樣。

學習總結:

目標清晰,懂得合作,知進知退

俾斯曼在1862年,擔任普魯士首相之後,在下議院發表了“鐵血演說”,從此後人給他貼上了“鐵血宰相”標籤,透過這一節的學習,仔細觀察俾斯所做的事情,就會發現“鐵血”是一種誤讀。很多人著迷於他“術”的一面,但其實俾斯曼了不起的另一面在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自己力量的妥善把握。

德意志帝國成立典禮中的俾斯麥

俾斯曼一生致力於德國的統一,做事風格務實,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做畫蛇添足的事。從普奧戰爭就可看出,戰爭勝利之後,獲勝的將軍們希望一路打下去,拿下維也納,但俾斯曼阻止了這一行為,他清醒的意識到,打敗奧地利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如果進一步進攻,會導致給法國等其它國家以干預的藉口。所以他不僅主持了與奧地利的講和,還開出很好的條件。戰爭在俾斯曼看來只是一種手段,德國完成統一,目的就算達到了。

普奧戰爭

統一後的德國,也一直對外樹立德國的良好形象,竭力避免於歐洲其它國家交惡,在他主政時期,雖然最終沒能完成既定的戰略目標,但給德國創造了一個長期和平的外部環境,可以集中力量發展本國經濟,也正是這種韜光養晦的政策,讓德國崛起,取代英國成為歐洲強國。

俾斯曼

普魯士統一德國實際上是短、中、長期三種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多重大的成功都是這樣,比如英國工業革命,也不是偶然的,在光榮革命之後,有了寬鬆的制度環境,這種制度環境打開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使普通人有透過努力走到社會上層的可能。長期來看,可以吸引了大量技術工人和人才來英國透過努力創新實踐改善生活;再加上大三解貿易為英國創造了一個外部市場,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為工業革命,特別是技術發明創造提供了動力。

這樣,人的因素、經濟因素、政策因素疊加在一起,在制度環境的保護和激勵下,使得英國工業革命一波接著一波發展起來。

#乾貨分享讀書會##歷史#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對商代做一個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