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廣泛瞭解的商代應該是以下幾個方面。
◆商代開創者是湯,他有一個宰相叫伊尹,伊尹本是湯的廚師,善於五味調和。湯提拔伊尹,並在伊尹的輔佐下推翻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還有一個商代君主盤庚,他遷都於殷,改變了商代前期和中期經常遷都的情況,都城穩定下來,城邑開始有較大的發展,商代逐漸強大起來。
最後一個太有名了,那就是紂。紂王殘暴,建酷刑殘害大臣,生活驕奢淫逸,在宮殿內建酒池肉林,寵信蘇妲己(傳說是狐狸精),最終被周打敗,攻陷都城,最後在鹿臺上自焚,商滅亡。
只是上述三個人根本串聯不起來長達六百年的商代,那麼在長達六百年的商代,到底還有哪些我們所不知的呢?
◆商代不似秦以後建立的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商代是一個相對鬆散的政權。
這種鬆散體現在哪些方面?大家熟悉的中央集權王朝是最高統治者(皇帝)或者最高權力機構(皇族內部、明代的內閣等)向各地發號施令。中央集權的王朝有較為森嚴的權力機構,有著許多法度和制度,共同維繫著國家機器的運轉。而商代時期,國家的概念尚未形成,權力也不是過於地集中於君主一人,沒有什麼法律和法度的概念,統治更多的依靠個人的能力和魅力。各部落時而臣服於商王,時而不聽從商王號令。
商代中前期時還沒有什麼像樣的道路,人口都居住在城邦或者部落內部,各城邦和部落相距遙遠。或許一個短命的商王從即位到駕崩不超過兩年的話,新君即位的訊息可能到他駕崩都沒有傳遞到疆域內所有區域。
商代中期以前,都城的位置經常變遷。國外很多歷史學者質疑我國有夏這個朝代,主要原因就是到現在考古發現的證據,不能確定夏代都城的具體位置。為什麼確定不了夏都?還是因為奴隸社會生產力低下。作為國都,有大量存在著“脫產”的貴族。而當時一個勞動者有時候連自己都養不活,所有首都及其周邊哪裡供養得起那麼多“脫產”的貴族們。當一個地區被這些貴族們“吃幹抹淨”之後,就不得不再尋找下一處生存的地點了。
商代中期前頻繁遷都的另一個原因也是不能迴避的,那就是躲避洪水和地方勢力。自然災害不可避免,古時抗災能力低。一場洪水沖毀宮殿的話,很難在其原址上重複和重建,只能再選他地。
戰亂肯定是長期存在的。前文也說過,商代是一個統治很鬆散的王朝。都城建立在哪裡,都城及其周邊的部落勢力就會不斷加強,這些勢力強大到一定程度後,就可能會威脅到王權。所以商王遷都有時也是迫於無奈,不得不將這些貴族們的勢力動一動,換個地方,可是換了地方後,新的貴族就產生了,一段時間後,還要繼續遷都。
盤庚遷都殷是商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節點。可以說,商遷都殷之後,才能真正意義上稱為商朝。才算是穩固了自己內部,王權得以穩固,社會基本上實現了安定,經濟才得以發展,道路、驛站等才逐漸修建和完善。國家機器可以說這時候,才基本上形成了。
商代早期都城變遷形勢圖
◆大家熟悉的武王伐紂的故事來自於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歷史教科書上講述了“牧野之戰”,紂王臨時把奴隸們武裝起來,可是奴隸們陣前倒戈,周的軍隊攻陷了朝歌,商滅亡。
其實,武王伐紂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了長期而周密的準備。周是商代時期的一個部落,因位置在殷都的西部,故稱西周。西周的最高首領受商王冊封,姬昌就被冊封為“西伯侯”。姬昌在伐紂之前,率先攻打了一個叫“邘”的城邦。邘的大體位置位於今天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古稱山陽)境內。當時這個邘的位置相當重要,基本位於商都殷和周都鎬之間,既便於打探商紂王的訊息,又便於和大本營保持聯絡,此地背靠太行山,進可攻退可守。另外,山陽地區土地肥沃,又有濟水、沁水等河流,便於軍屯。所以西周滅掉邘之後,就屯兵於此兩年之久。
商王得知西周興兵前來,也派遣軍隊做好迎戰準備。由於紂王軍力強大,周軍避戰不出。紂王於是認為周沒有再興兵犯境的意思,就調遣大軍南下征戰。繼任者姬發看準了時機,在公元前1045年,姬發在陝西舉兵,並聯合了: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個方國(部族)的軍隊在黃河孟津渡口會師,然後向北渡過黃河來到山陽。公元前1044年初,周聯軍推進到了朝歌附近,紂王來不及調回遠征的大軍,臨時武裝了奴隸,雙方爆發了牧野之戰。結局人盡皆知。
武王伐紂前,曾經在焦作地區屯兵屯田
◆商代經歷了漫長的變遷,商代時期,國家機器逐漸形成和完善,國家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紂王雖然是亡國之君,他只是把國家機器的功率開得太大了。酷刑雖然嚴苛,卻烘托出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紂王統治時期商王朝不斷向四方用兵,商代的疆域擴充套件到了長江流域。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後方家中年長者無人贍養,出現了“棄老”這樣的事件。他為了讓臣服於他的部落不敢反叛,要求各部落送來首領的長子到都城做人質。這些事情,激起了民憤以及周邊部落的不滿,所以殷商也就在紂王手中滅亡了。
可以說,紂王的失敗是他過度地使用了王權,但商代並不具備秦漢之後的統治基礎,致使個人魅力跌入谷底,四面的部落也就不再聽命於商王。
◆西周建立後,採用了一種新的統治方式,分封制。將大量的同姓宗族和異姓諸侯分封到各自的封地。這樣做的根源依然是國家沒有能力統治遼闊的國土,國君的統治一方面靠王權,還有很大一方面依賴於個人魅力。
西周與商,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不同的是,更替了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