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儲備軍需
而在調兵遣將之後,便是做出後勤等相應準備了。這頭等重要的便是糧餉,有吃的才會有戰鬥力,有工資才肯去賣命啊。
拿遼東地區來說,至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下半年的軍餉還沒有發放!
而明軍部隊裡吃空餉現象十分的嚴重,士兵領不到餉銀,餓著肚子又怎麼打仗?誰還會去賣命?
所以,大明政府研究決定,增派餉銀三百萬,請求皇帝發內孥來充當軍餉,可是皇帝並不同意動用自己的小金庫,於是三百萬削減為兩百萬,皇帝還是不允許。
無奈之下,從政府大工、馬價各借五十萬兩,而其餘的,則由戶部攤派到百姓頭上,稱之為“遼餉”,並且在帝國廣寧設定專門的掌管餉銀的遼東餉司。
除此之外,明軍大規模補充更換校驗武器,此項任務由兵部工部聯手完成,對於鎧甲、刀兵進行校驗,並且為援遼部隊配備相當數量的火器。
如大將軍炮、佛郎機、三眼神銃等,更是從山西等地調撥三百尊大炮,來加強出征軍隊的火力,可以說,明廷的準備看上去還是很充足的。
就這樣,至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二月,大明已經為這場戰爭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準備,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已經準備充足了呢?
(五)敗兆顯現當然不是,此次調兵,明中央政府的動員效率之低、質量之弱也是毫無遺漏的暴露出來。
最直接的一個體現就是各路人馬行進速度之慢,所部人員鬥志偏低以及各部磨合根本談不上,各部戰鬥力層次也是參差不齊,這些現象都相當的明顯。
因此,楊鎬雖無帥才,可是他也是明白,憑藉著這樣的軍隊,是不足以進擊敵人的。
故而,楊鎬的主張是暫時練兵,練兵的同時嚴密的防守遼東各地,等到兵精後再行進攻。
可以說,楊鎬的這個想法,還是不錯的。因為最起碼這算得上是穩紮穩打,層層推進,勝算還是很大的!
因為當時的明軍,不僅上層將官互相之間不服氣、有矛盾,各營軍士之間也是各有各的戰法,甚至是軍紀混亂。
因此楊鎬自從來到遼東後,便是申明軍法,更是身負尚方寶劍,斬殺清河臨陣脫逃的將領陳大道、高炫來震懾駐軍,嚴明軍紀。
可是,偏巧當年冬天天降大雪,也可以說,是因為明軍動作的遲緩,才導致,至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冬天,各部援軍才到齊。
但是,南方士兵不習慣北方嚴寒氣候,內心本就有不願出關情緒的他們此刻受天氣影響,更加的存在著厭戰情緒。
所以,楊鎬的內心,還是頗為憂慮的。他嚮明神宗請求,就地募兵三萬,然後在進擊後金軍,可是明神宗卻擔心拖延日久,將士更加洩氣。
並且近十萬人云集遼東,時間越長,耗費糧餉就越多,所以,明神宗屢次催促楊鎬從速進兵,而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也秉承萬曆的意思,催促楊鎬進兵。
楊鎬無奈,只得與薊遼總督汪可受、遼東巡撫周永春、巡按陳王廷會和各路總兵商討進兵日期與方略。
當時,天降大雪,“蚩尤旗長竟天,彗見東方,星隕地震”,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不好的徵兆。
因此,軍中的厭戰情緒,也是日漸增長,至此,絕對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則,別說新兵訓練不出來,這些調集而來的各地軍隊也會戰鬥力下降、甚至出現譁變等現象。
所以,楊鎬等商議決定,將匯聚於瀋陽地區的大軍,以分兵而進的方式,直逼努爾哈赤的老巢,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附近),企圖大軍會師,而後一勞永逸,徹底的消滅努爾哈赤,解決邊患!
(六)四路進擊而基於這種考慮,大明帝國的大軍共分為四路:
第一路,以山海關總兵杜松為主將,王宣、趙夢麟為副將,率領河北等地集結的明軍約三萬人,集結在瀋陽附近。
該路大軍計劃從撫順關東出,沿著渾河北岸,進入蘇子河谷,從西面發起進攻,因此這一路被稱作西路軍,是為明軍主力。
第二路,以遼陽總兵劉鋌為主將,率領山東、浙江等地集結士兵一萬餘人。
會和朝鮮元帥姜弘立率領的一萬三千人,共計兩萬五千餘人,從寬甸出發,沿著富察北上,進擊赫圖阿拉,是為東路軍。
第三路,以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將,賀世賢、尤世功為副將,率遼東本土軍兩萬五千餘人,集結於遼陽後,從清河向東,出鴉鶻關,由西南面發起進攻,稱之為南路軍。
第四路,以原開原總兵馬林為主將,潘宗顏監軍,率領本土遼軍及葉赫部士兵(有說兩千人)共約一萬五千人。
從開原、鐵嶺出發,進入蘇子河谷,從北路發起進攻,稱之為北路軍。
以上四路大軍,共計九萬五千餘人,從六百多里地的距離上,同時出兵,討伐後金軍!
除此之外,總兵祁秉忠率部守衛瀋陽,總兵李光榮率軍駐紮廣寧,而楊鎬則親自坐鎮瀋陽,直接掌握一支機動兵力,策應各方
但是,楊鎬雖然做出了部屬,可是針對於明軍的另一個問題,卻也是不得不慎重,那就是軍紀渙散。
此來遼東,多為各地悍將強兵,如前面提到的劉鋌,不僅諸將互不服氣,貪財貪功,各地士兵也是貪財無紀,所以,楊鎬只得以嚴明軍紀的方式來遏制這一現象。
因此,明軍各營便是接到了這樣的命令:
違期逗留,觀望不救援,主將以下領兵觀皆斬!臨陣抱私仇者斬!退縮私逃者斬!蓄藏婦女者斬!濫殺無辜者斬!爭奪首級財物者斬!
軍紀總為14條,之所以制定了這樣的規定,那麼,也就是從側面證明了,明軍大部當時,存在著這樣的現象。
所以,這樣的驕兵悍將,已經不足以稱之為大明精銳了,明末的總兵擁兵自重,從這裡,似乎就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了。
其實,到了這一刻,哪怕楊鎬明白,依靠著這樣的軍隊出擊後金,似乎,還顯得準備不足。
可是,他也應該明白,大明軍隊有著這樣的現象,絕對不是一天兩天所養成的,而是在二三十年的積弊裡所形成的,又怎麼能是短短的幾個月就能改變的呢?
所以,既然已經決定出兵,那麼便要考慮到所有可能出現對我問題,而後竭盡全力的去打好打贏這一戰!
這才是此時至關重要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