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呂貝克之前,還是要先鋪墊點呂貝克的歷史。
日耳曼人向西遷徙,要始於公元前4-5世紀,但大規模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是在羅馬帝國後期的3-5世紀,呂貝克也和其他德意志北部地區一樣,都是日耳曼人(主要是薩克森部族)的居住地,其中一部分薩克森人與盎格魯人向西渡海去了不列顛,即現代英國人的主要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
9世紀初,日耳曼法蘭克部落的查理大帝建立了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帝國),查理大帝(查理曼)希望用基督教統一他的帝國,而當時的薩克森部落還是以信仰日耳曼人的原始崇拜為主,於是查理曼用武力和殺戮讓薩克森人改信了基督教。
為了對付和懲罰這些薩克森人,查理大帝允許一些斯拉夫人移民到此,其中就有一些斯拉夫人在呂貝克建立了城市(距現在的呂貝克稍微往北一點),呂貝克這個名字可能還與斯拉夫語有關。
11-12世紀,薩克森人開始與斯拉夫人不斷髮生衝突,爭奪呂貝克。
呂貝克主教座堂旁邊的廣場上,有這樣一尊雕塑,雕塑上不是人物,也不是騎馬像,而是一隻獅子。
其實這隻獅子,代表的是呂貝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也算是位德國史上的風雲人物,獅子亨利(Heinrich der Löwe)。
雕塑基座上的文字,容易看出來的是Heinrich den Löwen,就是獅子亨利的意思,也有譯作獅子海因裡希的。
Herzog von Bayern und Sachsen,是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的意思。
1129-1195是獅子亨利的生卒年。
下面的文字大概是1159年獅子亨利得到呂貝克,1160年,將主教區遷到呂貝克。
現在就來簡單說說這位獅子亨利。
1157年,韋爾夫家族的獅子亨利,因戰功卓著,被他的表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巴巴羅薩)將巴伐利亞重新賜給他做封地(之前也是他們家的,太複雜就不提了)。
腓特烈一世屬於霍亨斯陶芬家族(Hohenstaufen,霍亨Hohen是尊貴的意思),獅子亨利是韋爾夫家族(Welfen),因為爭奪王位兩個家族曾是世仇,但後來又有聯姻,腓特烈一世是獅子亨利的表哥(紅鬍子的母親與獅子的父親是姐弟)。
雖然霍亨斯陶芬家族與韋爾夫家族不合,但這對錶兄弟有一陣關係還是不錯的。
之前(1155年),獅子亨利曾陪同腓特烈一世去羅馬找教皇加冕,趕上羅馬城發生市民叛亂,要不是獅子亨利拼死相救,紅鬍子差點就沒命了。於是,這位表弟就有些飄飄然,時不時對皇帝表哥做出些不敬的行為,讓紅鬍子有些沒面子和不高興。
獅子亨利對德意志北部(包括呂貝克)的軍事擴張行動,起初也是得到腓特烈一世的支援的,為了在北德打擊斯拉夫人,獅子亨利還放棄了參加十字軍東征(第二次)。
1176年,紅鬍子要求獅子表弟一起去攻打米蘭,獅子開出條件,要皇帝給一個銀礦才去,皇帝沒答應就自己去了,結果遭遇了著名的萊尼亞諾戰役,皇帝差點沒回來。
於是乎,皇帝就把米蘭失敗的原因歸罪於獅子的不配合。再加上獅子亨利同時身兼薩克森公爵和巴伐利亞公爵,他家的地盤從北海、波羅的海沿岸到阿爾卑斯山,確實也太大了點(號稱是中世紀德意志最強大的領主),這必然招致其他貴族的嫉妒。於是,各諸侯紛紛支援皇帝對獅子的處罰,剝奪他所有領地,流放英國(最初在英國領地諾曼底,後去了英國)。
1190年,腓特烈一世淹死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路上(現土耳其),獅子亨利從英國回來奪權,但被亨利六世(腓特烈一世的兒子)打敗,不過最終他還是與亨利六世(也是他的表侄)講和,回到不倫瑞克終老。不倫瑞克大教堂就是他建造的,如果將來能去不倫瑞克的話,再好好寫寫這位歐洲風雲人物吧。
再回來說呂貝克。
1159年,腓特烈一世將呂貝克封賜給獅子亨利,之前的領主阿道夫二世被置換到別的領地(死後葬在今北威州明登市)。剛巧一場大火燒燬了阿道夫二世建造的土木城市,於是獅子亨利新建了城市(磚石結構為主),也即是今天呂貝克最初的原型。所以,阿道夫二世和獅子亨利都可算是呂貝克的建立者。
由於呂貝克的地理位置,既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城市,又有運河與漢堡相通(連線北海),所以呂貝克逐漸成為北德意志重要的商業城市。
大約在1176年,獅子亨利與腓特烈一世鬧翻,1182年流亡英國後,呂貝克就不再屬於獅子亨利,而是又回到安哈爾特家族,新的薩克森公爵,伯恩哈德(Bernhard, Herzog von Sachsen)手中。
我以前看德國史和義大利史,中世紀長期鬥爭激烈的兩派(即所謂敘任權之爭),代表皇帝的吉柏林派和代表教皇的歸爾甫派經常傻傻分不清,要不就是記不住。其實歸爾甫就是源自韋爾夫的發音,如果你瞭解了韋爾夫家族的獅子亨利與皇帝之間的鬥爭故事,就好理解了。
1163年,呂貝克的第一座大教堂建成,呂貝克成為主教區。1173年,獅子亨利又為新的大教堂奠基,也就是今天呂貝克主教座堂的前身。因為是獅子亨利所奉獻的教堂,在德國有個專用名詞“Löwendom”,在德國共有四座。
1201年,荷爾施泰因伯爵阿道夫三世在與丹麥國王瓦爾德馬二世的戰爭中失敗被囚,呂貝克也就歸屬了丹麥國王,當年丹麥總督的辦公室位置就在現在的漢薩同盟博物館。
1227年,呂貝克和漢堡聯軍打敗並趕走了丹麥人,呂貝克徹底由城市公民自主管理,原來的城堡被多明我會改建成了修道院。
1241年,呂貝克和漢堡正式組成漢薩同盟,不過其雛形還要早幾十年。
1340年,皇帝路易四世批准了呂貝克鑄造金幣的權利,呂貝克鑄造的金馬克成為波羅的海貿易的主要流通貨幣。
1361年,呂貝克成為漢薩同盟的首都,故有“漢薩女王”的稱號。
1370年,對丹麥戰爭的勝利,讓呂貝克與漢薩同盟達到了巔峰。漢薩同盟具有對丹麥國王繼承人的否決權。這一時期的呂貝克是和漢堡、科隆同等級別的帝國大城市。
1375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訪問了這座城市。這位查理四世就是首都在布拉格的那位皇帝(德意志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義大利國王)。
15世紀,由於與尼德蘭之間的貿易衝突,引發了荷蘭與漢薩同盟之間的戰爭,從此尼德蘭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止了。
16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宗教改革風也刮到了呂貝克,天主教勢力被趕走(直到19世紀天主教才回到呂貝克),導致了藝術品生產力的退步。
17世紀三十年戰爭期間,呂貝克保持了中立,雖然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但貿易量還是大幅下降,許多生意被處於黃金時代的荷蘭所取代。
1669年,漢薩同盟的最後一次會議在呂貝克舉行,標誌著漢薩同盟徹底走向衰落。
1806年,普魯士元帥布呂歇爾和拿破崙的妹夫繆拉元帥在呂貝克大戰,布呂歇爾戰敗逃走,法國佔領了呂貝克。拿破崙實施的針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使呂貝克與英國的船運幾乎消失。
1815年,拿破崙失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呂貝克再次成為漢薩同盟自由城市。
1866年,呂貝克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北德聯邦。
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成員。
1932年,希特勒曾計劃在呂貝克發表演講,未果。
1933年,呂貝克人威利.勃蘭特為躲避納粹黨的迫害而逃去了北歐。威利.勃蘭特後來成了德國(西德)總理,就是在波蘭下跪的那位。
1937年,呂貝克併入普魯士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帝國自由城市地位結束。
1942年3月28日,英國皇家空軍對呂貝克實施了大轟炸,三百多人死亡,舊城區的上千座建築被炸燬,包括呂貝克大教堂等。不過總體來說,呂貝克在二戰中受損不是非常嚴重,否則的話,今天就看不到諸多的老建築了。
1942年,三名天主教神父和一名新教牧師因為反納粹在呂貝克被捕,1943年在漢堡被斬首。我們後面在聖心教堂時會再提到。
1945年5月2日,呂貝克被英軍輕鬆佔領,兩天後的5月4日,德國投降。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呂貝克為世界遺產,是德國首個以整座城市被評為世界遺產的。
鋪墊完了歷史,準備開始呂貝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