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並沒有停下自己征服的腳步,隨後命令蒙恬率領大軍出擊塞北進攻匈奴,趙佗率領50萬軍民去征服南方百越,都取得了顯赫的戰果。過秦論裡就說“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然而,奇怪的是,收復戰國末年就落入匈奴手中的河套地區後,秦始皇就不再繼續主動出擊了,反而是命令蒙恬就地修築長城,採取守勢。這又是為什麼呢?

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徵發了百萬民工,東起遼東,西至臨洮,連線了原來趙、燕、秦三國的北方長城,耗費了全國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有如此之力量,為什麼不趁勝出擊,一舉蕩平匈奴呢?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秦軍的主力的步兵,而匈奴則是騎兵。想要深入大漠與匈奴決戰,需要精銳的騎兵,才能追得上來去如風的匈奴人。而要把步兵培養出訓練有素的騎兵,不僅僅需要大量的戰馬,還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訓練,同時這些人變成職業騎兵後,也將脫離農業生產,不利於經濟。

秦兵

另外一個就是戰爭過程中消耗的糧草極為驚人。古代沒有高速公路,也沒有各種車輛,只能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送糧草,而運送途中消耗的糧食都遠遠大於了前線所需要的,路上消耗的是真正作戰士兵消耗的數十倍,完全的得不償失。

這也是農耕文明的弱勢,對於逐水草而居遊牧民族匈奴來說,則不存在這些不利條件。他們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擅長騎射,平時牧民,戰鬥時就自然是騎兵了。他們的後勤就是牛羊,也是隨著季節遷徙移動。

匈奴

因此,對於秦始皇的時代而言,出塞與匈奴作戰的成本極高,收益卻少得可憐,因為匈奴主力很可能遠遁漠北,直到秦軍補給不足的時候再忽然出現給予致命一擊。同時,北方大草原上降水不足,冬季溫度過低,無法種植莊稼,這讓農耕文明也難以立足,不能一步一步向北蠶食。所以,秦始皇在收復了水草豐美有塞上江南之稱的河套之後,就開始修築萬里長城了。利用固定的防禦工事,讓遊牧民族無法搶了就跑,想要入境搶劫,必須面對長城與守軍進行戰鬥。同樣,避免了農耕文明騎兵不足的缺點,只要守住長城就可以了。

長城

直到秦始皇之後將近百年,在已經有了高祖、呂后、孝惠,文景之治的數代累計的基礎上,漢武帝精心訓練了一批精銳騎兵,在冠軍侯霍去病的率領下橫絕大漠,這才解決了匈奴大患。

霍去病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告老還鄉的宰相失去實權後,為何還能使喚縣長?究竟誰的權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