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一個相當講究等級秩序的時代,在外做官,一般官小的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官大的,任憑他們差遣。我們都知道古時宰相的權力是相當大的。然而,一旦宰相告老還鄉,他們就是一個庶人,手裡沒有任何實權。需要注意的是,儘管如此,告老還鄉的宰相在其家鄉的聲望還是很高,甚至連有實權的縣長都會懼怕他們,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中國古代的宰相
宰相這一官職在中國古代具有極高的地位,權勢也是相當的大,“一人之上,萬人之下”說的就是宰相。古代以品級來衡量官員的官職,毫無疑問宰相是所有官職中最高的,是朝堂上的一品大員。
然而並不是人人都可以當宰相,宰相是要經過層層選拔才能坐上這個位置的,他們一般都是從低階官員開始慢慢往上升值,所以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一般宰相的年齡都普遍比較大。
古時,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宰相,正如他們不能沒有帝王一樣。宰相是特別有智慧的人,能夠為君王出謀劃策、分擔國家大事。宰相這一職位不像君王那樣可以透過世襲得到,他們都是要透過層層選拔,靠自己的真才實學考取功名才能獲得,所以一般只有做出了一番成績的人才會有機會被君王任命為宰相。
二、告老還鄉的宰相和縣長,究竟誰的權力大?
宰相儘管再有智慧,再怎麼得到君王的重視,也不可能一直在位,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就會告老還鄉。這時候就會有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告老還鄉後的宰相和縣長,究竟誰的權力更大?
毫無疑問當然是縣長的權力大,因為告老還鄉以後的宰相是沒有任何實權的,說白了就是一個庶人。而縣長則不同,雖然他的官職沒有宰相的高,甚至差得很多,但至少他是有實權的。
需要注意一點,古時的縣長和今天的縣長是不一樣的,他們手上還是握有一定的權力的,即作為地方的父母官,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專權。所以,縣長的權力肯定是要比告老還鄉後的宰相權力大的。
三、縣長為何懼怕沒有實權的宰相
俗話說的好“虎落平陽被犬欺”,意思就是曾經再有權勢和地位的人,一旦失去了權勢便沒有了昔日的輝煌。按理來說,當告老還鄉後的宰相失去實權後,縣長就沒有必要再聽從宰相的差遣,但為何還是有那麼多縣長會懼怕沒有實權的宰相?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宰相是一步步從小官職往上爬的,因此他們見慣了各種大風大浪,縣長的隨便一句話或一個動作,宰相立馬就能明白他們想幹什麼,所以宰相首先在氣勢上就壓住了縣長。
其二,那就是因為宰相的人脈太廣了,這是縣長懼怕無實權的宰相最重要的原因。宰相在位以前結交的人脈是相當廣泛的,而且這種人脈並不會隨著宰相告老還鄉就消失,這種人脈使得宰相儘管失去了實權,但在縣長面前依舊很威風,而縣長也不敢招惹無實權的宰相,畢竟宰相見過的世面不是一般縣長所能想象的。
小結:其實縣長也不算懼怕告老還鄉的宰相,縣長手中有著辭職的宰相所沒有的權力,因此根本沒有必要懼怕他們。更多的人認為,縣長之所以對無實權的宰相畢恭畢敬,主要還是因為宰相見過的世面太多,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宰相無疑是他們最大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