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爾特文化標識
一、凱爾特文明起源
凱爾特文明是與古希臘羅馬文明並行的古代歐洲文明之一,已經發展到鐵器文明時代,雖然有關其起源時間和地點問題的爭論尚未平息,但大多數學者都承認:凱爾特文明的起源與公元前13世紀萌發於中歐地區的甕棺墓地文化(Urnfield culture)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得名於一種埋葬風俗,即將死者火化後的骨灰放入陶甕中埋葬。當時這種文化屬於後期青銅文明,青銅製造工藝已經達到相當水準,人們能夠製造出精美的飾品以及結實耐用的農具、馬具、武器、盔甲等。後來,甕棺墓地文化的創造者逐漸散播到萊茵河谷、高盧地區、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北部和不列顛,在這些地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公元前10世紀初期,鐵器文化開始取代青銅文化。隨著鍊鐵術的傳播與發展,凱爾特人學會了冶鐵和一些金屬製造技術。到公元前6世紀左右,鐵製產品迅速進入凱爾特人經濟生活和軍事生活的各個方面,並最終為凱爾特人的擴張和征服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勇猛好戰的凱爾特民族
二、凱爾特人大遷徙
伴隨著古希臘人的大殖民運動,凱爾特人逐漸進入地中海民族的視野,他們也由此以"凱爾特人"之名被載入史冊。古希臘歷史學家赫卡泰歐斯(Hecataeus)在公元前6世紀末也曾提到凱爾特人,他意識到希臘人在利古里亞人人土地上所建立的殖民地馬賽(今法國南部)與凱爾特人領土相鄰,並最先使用"凱爾特"(keltoi或celts)這個詞彙來指代聚居於法國南部馬賽以北地區的民族。
幾十年之後,古希臘"史學之父"希羅多德也在《歷史》中提到他們生活在伊斯特河(多瑙河)源頭附近,"赫拉克里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以外的地方,與居住在歐羅巴最西端的庫涅西歐伊人相鄰。因此,根據古典作家的記載,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凱爾特人作為地中海民族的鄰居,已活動於阿爾卑斯山以北的中歐核心地帶,與今德國東南部,奧地利中部和匈牙利的部分地區重合。一般認為,這就是凱爾特人在歐洲地區的最初分佈點。
在公元前6世紀前後的幾個世紀中,凱爾特人以此為中心,以部落聯盟為單位,憑藉其先進的鐵質武器,向周圍地區擴散、遷徙,此即歐洲歷史上的"凱爾特人大遷徙"。此遷徙是一個斷斷續續、由點到面的過程,是以中歐腹地為中心,向西部、西南、西北、南部、東南以及東方輻射狀擴散的過程,其時間綿延近千年。
凱爾特人分佈輪廓
凱爾特人西遷的一支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代上半期即已越過萊茵河進入法國東部地區。公元前6世紀以後,今法國、比利時一帶已成為古代凱爾特人的主要聚居地。古羅馬人把居住在歐洲各地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並按照羅馬化的先後順序,稱居住於阿爾卑斯山東南一側的山南高盧人為"穿長袍的高盧人",稱居住於阿爾卑斯山西北一側的山北高盧人為"長髮高盧人"。一般所稱的高盧,即指山北高盧。凱爾特人西遷入山北高盧後,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並一度成為高盧地區人口的主體。這裡不僅成為接收中歐凱爾特居民的大本營,且為後來凱爾特人向其他地區的擴張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在西北方向,一部分凱爾特人進入不列顛、攻佔愛爾蘭。羅馬人興起之前,遷入不列顛島的凱爾特人主要屬於兩個分支,分別是蓋爾人、不列吞人。蓋爾人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進入不列顛,他們征服了島上的伊比利亞人後在此定居。不列吞人是在凱爾特人民族大遷徙的大高潮時期(公元前4世紀前後)進入不列顛的,他們戰勝了當時仍使用青銅器的蓋爾人,迫其向威爾士、蘇格蘭高地以至愛爾蘭撤退,不列吞人成為不列顛島的統治者,不列顛也因其而得名。公元前2世紀末期,凱爾特人的另一分支比爾蓋人(Belgae)也遷入不列顛,佔據島國南部並建立了若干小國。進入愛爾蘭的凱爾特人以蓋爾人為主體,他們很快掌握島上的控制權並建立起一系列的小王國。由於羅馬人的勢力從來沒有進入過愛爾蘭,所以愛爾蘭的凱爾特人最好地保留了凱爾特人的傳統,且對後來西歐文明的復興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西南方向,公元前6世紀前後,凱爾特人翻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與當地的伊比利亞人相互交流與融合,形成羅馬人所謂的"凱爾特-伊比利亞人"。他們活動的中心區域是現在塔霍河(Tajo)與埃布羅河(Ebro)之間的西班牙中北部地區,但對於半島西部三分之二的區域(包括葡萄牙)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
在南部,凱爾特人穿過阿爾卑斯山,侵襲亞平寧半島,與羅馬人發生衝突。公元前387年,凱爾特人洗劫了羅馬城,羅馬人遭到嚴重的損失。至此,凱爾特人的聲名達到高峰。
自公元前3世紀起,凱爾特人向東南方向推進,進入巴爾幹腹地。公元前280-279年,他們發動對馬其頓的襲擊,並搶劫了希臘聖地德爾菲神廟,但旋即遭到希臘人的迎頭抗擊而被迫撤出希臘。其中一些部落的凱爾特人淪為馬其頓人的僱傭兵,一些人以科蒙托里烏斯(Comontorius)為首在色雷斯建立起短命的泰里斯王國(Tylis,公元前279年—前212年,今保加利亞東部的巴爾幹山脈東側),一些人以斯科迪奇人(Scordisci)之名定居在今南斯拉夫的貝爾格萊德地區,併成為當地強有力的集團。還有一些凱爾特人部落(包括the Tolistobogii, the Tectosages, the Trocmi等3個部落)受希臘人尼科米迪斯(Nicomedes)之邀,在列奧諾里烏斯(Leonorius)和魯塔利烏斯(Lutarius)的帶領下,越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小亞細亞的弗裡吉亞北部地區(今土耳其中部),充當希臘人的盟友和僱傭兵。但這些部落仍然獨立,並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王國,以"加拉提亞人"或"加拉太人"之名留居於此。由於遠離歐陸,他們逐漸與凱爾特世界的其他成員疏遠乃至最終失去聯絡。
由上可見,凱爾特人經過數世紀的遷徙,其鼎盛時期已廣泛分佈於西起葡萄牙、東到小亞細亞、北至不列顛、南達希臘之間的大片土地,與後來的羅馬帝國不相上下。它是羅馬人大擴張之前的一次民族大遷徙運動,雖不及後來的日耳曼人大遷徙聲勢浩大,也不及稍前的希臘大殖民運動有名,但其對於凱爾特人的社會發展和歐洲民族的分佈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但是,由於凱爾特人本身尚處於部落聯盟階段,缺乏統一的領導,各自為政,最終沒能在政治上實現統一併建立自己的國家。不僅如此,羅馬人的興起最終使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民族走上了沒落之路。
凱爾特騎兵
三、凱爾特人的衰落與消亡
到公元前3-前2世紀,凱爾特人已廣泛分佈於歐洲大陸,形成一股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相抗衡的強勁勢力。尤其是隨著羅馬人實力的增加,他們與凱爾特人的衝突日益正面化和頻繁化。對於羅馬人來說,凱爾特人不僅是野蠻民族和落後民族的代表,更是其征服路途上的一顆絆腳石。面對紀律嚴明、戰備先進的羅馬軍團,擅用蠻力好戰的凱爾特人難以戰勝他們。公元前225年,凱爾特人在特拉孟(Telamon)戰役中敗於羅馬軍隊,標誌著凱爾特世界的開始衰落。自那以後,凱爾特人的擴張逐漸停滯,凱爾特世界也一步一步為羅馬帝國所侵蝕。他們最先定居的中歐腹地,即現在的奧地利、德國南部和匈牙利西部,最先感覺到來自羅馬的壓力,這裡的凱爾特人最先被同化,成為羅馬化的凱爾特人。
很快,凱爾特人全盛時期的心臟地帶——富饒的高盧,也難逃厄運。這裡的凱爾特人不僅在西部受到羅馬人的壓力,而且受到南部萊茵河對岸日耳曼人的威脅。曾被凱爾特人佔據的義大利北部領土,即山南高盧,早就歸入羅馬版圖,並於公元前82年正式成為羅馬在阿爾卑斯山南側的高盧行省。山北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部落也面臨羅馬人的重重包圍,即將被征服。抓此良機併成就偉業的羅馬人正是高盧行省總督尤利烏斯•愷撒。從公元前59-前49年,凱撒利用日耳曼人與凱爾特人之間的矛盾以及凱爾特人中間的矛盾,將高盧地區的凱爾特人部落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愷撒對高盧的征服,使凱爾特人死亡百萬人口,而被俘虜的人則遠遠超過百萬。至此,歐洲大陸的凱爾特部落幾乎完全被羅馬人征服。雖然在羅馬人統治下高盧也發生過幾次動亂,但大部分時間裡,這裡的凱爾特人還是過上了安靜和平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逐漸被羅馬化,喪失了原來的民族特性,成為了所謂的"高盧羅馬人"。
公元前55年,愷撒準備進攻不列顛的凱爾特人,但凱撒只是佔領了不列顛的東南部分,並沒有使不列顛凱爾特人屈服。在隨後的近百年內,羅馬帝國並沒有對不列顛構成很大威脅。到公元前43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親率大軍,在公元前40年征服了不列顛中部和中南部。公元60-61年,不列吞人愛西尼部落的女王鮑狄卡(Boudicca)領導凱爾特人諸部落反抗羅馬人統治的起義,最終被殘酷鎮壓下去。但自此之後,羅馬當局對待凱爾特人的統治方式變得不再那麼嚴苛,這些地區逐漸恢復正常的生產與生活。公元69年,南部不列顛(英格蘭)的羅馬化程序基本完成。公元84年羅馬軍隊雖然擊敗不列顛北部的加勒多尼亞人(古蘇格蘭人),但並未真正佔領這裡,"蘇格蘭高地要塞基本上仍是不列顛凱爾特人最後的自由避風港"。橫亙於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建於2世紀上半期)建成後,更成為羅馬文明與凱爾特文明的分水嶺。長城以南,隨著羅馬統治秩序的鞏固,凱爾特文化走向衰落,潛移默化地融入羅馬文化;長城以北,凱爾特人仍延續著自己的文明。羅馬人統治不列顛將近400年,直到公元407年,因羅馬帝國國力衰退,羅馬軍團撤出不列顛。然而,好景不長,不列顛的凱爾特人在羅馬軍隊的撤出不久後,遭到西北歐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等日耳曼部落的侵襲。即便凱爾特人頑強抵抗,並持續了一個世紀之久,但最終被日耳曼人征服,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廊中。如今只有零星的幾個地區如愛爾蘭、蘇格蘭、威爾士、法國西部的布列塔尼、土耳其中部等地區被認為存在一些凱爾特人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