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6月28日,俄羅斯帝國發生了一件驚動整個沙皇宮廷,乃至於驚動整個俄羅斯的大事。一心想要將俄國文化同化成普魯士的沙皇彼得三世,被其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毒殺。這個彼得三世是個普魯士人,屬於羅曼諾夫家族的表親。而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樣是普魯士人,按說同為普魯士貴族出身的沙皇和皇后之間不應該有這麼強烈的矛盾才對。況且葉卡捷琳娜二世本身就是帶著打破俄奧軍事同盟,為普魯士王國謀求戰略平衡而來的,又怎麼會幹掉了親普魯士的彼得三世呢?
為什麼說彼得三世親普魯士呢?事情是這樣的,彼得三世作為沙皇,想著的不是俄羅斯帝國的利益,他本人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狂熱粉絲,一上位就終止了與普魯士的戰爭,本來俄羅斯帝國在戰爭中已經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了,貴族將軍們自然是不滿的。然後這個思路清奇的沙皇還跟普魯士締結了盟約,要求他的臣民通通崇拜腓特烈大帝,所有貴族改學習普魯士文化。俄羅斯東正教教會也要轉變宗派,學習普魯士天主教文化,如果誰不學就沒收誰的封地或者教會財產。
雖然不用葉卡捷琳娜吹風,彼得三世就滿足了普魯士的戰略目的,但他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革,已經將自己推到了沙俄貴族階級的對立面,貴族們可以同意與普魯士結盟,也可也容忍沙皇陛下放棄即將勝利的戰爭。但他們不能容忍沙皇試圖削弱自己的權利,將自己從軍隊中趕出去,並將俄羅斯東正教傳統文化洗成普魯士文化,這是與俄羅斯統治階級利益完全相悖的。彼得三世還是個粗暴的大男子主義者,動不動就對妻子實施家庭暴力。最終葉卡捷琳娜二世跟貴族們結盟密謀毒殺了彼得三世,而後自己加冕為俄羅斯帝國女沙皇。
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其實也想引進更多的普魯士文化,來改善俄國宮廷和社會上呆滯沉重的現象,但奈何有彼得三世的前車之鑑,加上她本身是靠沙俄武勳貴族們支援上位的,所以也不敢做的太過於激進。因此女皇選擇了一種不同的方式,她決定從社會下層下手逐漸影響整個俄羅斯,於是在上位不久頒佈了《葉卡捷琳娜二世宣言》,該宣言表達了俄羅斯向歐洲,尤其是向普魯士等德意志諸侯國敞開國門,歡迎底層勞動人民移民俄羅斯討的意願。同時俄羅斯帝國將為前來討生活的移民提供一定的路費,免去他們的入境稅和30年土地使用稅,並提供免息貸款,支援移民們建造房屋,購買必要的生產工具。但移民需要遵守帝國的法律並宣誓效忠沙皇,以換取俄羅斯帝國從移民中選擇官員管理定居點的特權。
為了更好地管理移民,葉卡捷琳娜二世在薩拉托夫建立了專門的移民辦公室,薩拉托夫位於伏爾加河流域,伏爾加河雖然是斯拉夫人和卡爾梅克人的傳統定居點,但這裡地廣人稀,留有大片肥沃無人開墾的土地,即使是一些伯爵的封地,也缺乏足夠的人口支援。所以把移民安置在伏爾加河流域是第一選擇,其次是伏爾加河的支流,比如頓河流域,同樣地廣人稀,靠哥薩克部落根本就開發不完這麼大片的土地。
另一方面,為了加強吸引力,女皇承諾不會侵害移民們的信仰,東正教不會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入移民定居點,而移民信仰的宗教同樣也不能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進入斯拉夫人城鎮傳播。很大程度上女皇是考慮到了西歐人有一部分信仰新教,中歐地區的普魯士人,幾乎都是信仰天主教路德派和羅馬正教派的信徒,與東正教本來就有一些不合,所以才除此下策。不幸的是條件如此優厚,但對西歐人群的吸引力並不大,反而是普魯士的窮苦人們非常渴望移民,大多擁有移民的意願的普魯士都是社會底層的無產勞動者,他們在少數下級無地貴族的帶領下居家遷移,前往俄羅斯謀求生路。
從1763年開始,第一批來自普魯士地區的移民踏上旅程,到1766年,第一座普魯士城鎮在伏爾加河流域建立,總共有大約3萬名普魯士人選擇移民俄羅斯,成功抵達俄羅斯的人總計有大約1.5萬人。在那個交通並不發達的年代,長途移民意味著一種折磨,人們要穿越近2000公里抵達伏爾加河流域,路上難免遇到疾病,盜賊,猛獸等,一些人在途中死於病痛,一些不想再走的人選擇留在半路謀生,還有一些在途中被抓走成了奴隸。但好歹這些移民有50%闖過了難關,越過了草原和沼澤,抵達了指定定居區域並建立起來了自己的村鎮。
從1766年開始,第二批移民也踏上了旅程,直到1773年,總共有2.66萬人成功抵達薩拉托夫州,路上僅有3293名移民死在了東歐版"闖關東"的路上。直到1778年,沿著伏爾加河流域建立起了105座普魯士村莊,出生的第二代移民兒童被賦予了普魯士與俄羅斯文化融合的名字,普魯士人定居點完全由普魯士人官員負責管理,他們建立起了自己的學校,自己的作坊,自己的碼頭,自己的貿易站點,自己的農場。
到18世紀末時,伏爾加河流域普魯士人定居區小麥耕種面積已經超過了1000萬畝,除了小麥,移民們還種植了大量的土豆,菸草,捲心菜,黑麥,燕麥。從薩拉托夫到阿斯特拉罕,總共有140座普魯士移民建立的服裝廠和4座糧食加工廠,4座農具生產廠。移民們的城鎮也開始呈現出規模化發展的趨勢,但葉卡捷琳娜女皇最初期望利用移民們自下而上地改變俄羅斯社會,影響落後的俄羅斯農奴制農業生產,使得俄羅斯人逐漸學會現代化生產技術與普魯士文化的目標並沒有實現。
伏爾加河流域的移民們表現出了較強的閉塞性,他們不太願意跟斯拉夫人和卡爾梅克人分享自己的農業技術,更不願意教導他們學習普魯士文化和文字。這其中不僅是移民團體閉塞的原因導致的,很大程度上也和俄羅斯貴族們拒絕任何非受自己利用的學者和手藝人進入領地有關,如果哪個不屬於教會也不屬於貴族個人勢力的學者或者手藝人隨便進入貴族領地,然後向農民們傳授知識,售賣鐵器,他們就會被領主當做叛徒處決,這也導致普魯士移民們不願冒險與俄羅斯農奴們接觸。而且發生在1774年的普加喬夫起義影響了66%的普魯士定居點,其中有大約20座城鎮被徹底摧毀,這也是普魯士移民不願接觸周邊原住民的原因之一。
不過在頓河流域就不同了,由於居住在當地的哥薩克人生性自有豪爽,部落頭人也不會拒絕外來者傳授生產技術,提高自己領地裡的糧食產量。所以在頓河流域的普魯士人定居點與當地的哥薩克部落關係要相對親密很多,一些部落甚至學會了如何製作普魯士帶來的先進農具,個別部落頭人甚至還學會了一些普魯士人的社交禮節。而當地普魯士在和哥薩克部落交往中也變得豪爽起來,算得上互相學習和融合的典範。
到了十九世紀,普魯士人定居點已經在薩拉托夫,阿斯特拉罕,沃羅涅日,梁贊,喀山,察裡津,羅斯托夫,奧倫堡等地區遍地開花,甚至一些普魯士人開始向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哈薩克地區移民去開創新的居住地。普魯士人經營的企業也越來越多,甚至在農業領域,輕工紡織品領域,冶金領域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大多數由俄羅斯貴族和外國商人合夥經營的企業。
結語後來伏爾加河流域也成了蘇聯主要的工農業基地,當地高素質的普魯士人為蘇聯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可觀的高新技術人才基礎。當然這期間也發生過許多的悲劇,比如農業生產因為失去普魯士貴族的領導,農民們無法自己制定有效的生產計劃,而蘇聯派來的工作人員又組織不動普魯士農民,加上席捲俄羅斯的大幹旱所引發的饑荒問題,導致多達十數萬普魯士人背井離鄉逃往德國。直到斯大林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並下發了命令,一方面整頓秩序,一方面允許集體農場將超額生產的糧食留下使用,同時允許農民在指定區域將這些自留糧食出售,才解決了這個麻煩。而後就是伏爾加工業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動盪青春,無數的重工業企業沿著這條斯拉夫人的母親河豎立起來,使得蘇聯迅速追上了世界的步伐,而伏爾加工業區也成為了蘇聯老工業區的代名詞之一。
參考文獻:《伏爾加河德國殖民地發展史》
《18世紀:俄羅斯德國人移民史》
《德國人在新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