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日雙方有一場決定雙方國運的戰爭----甲午戰爭,這場戰爭,淮軍將領葉志超作為逃跑將軍載入史冊,說葉志超守衛平壤,與日軍作戰,在左寶貴死後,不戰而逃,棄城逃走,狂奔500裡退回中國境內。
關於葉志超潰逃,在當時也是議論紛紛,在清末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三回中有記載。傳說葉志超有個師爺,從軍去了朝鮮,本來沒想著打仗,不料到了朝鮮卻真要打仗,且如此兇險,只想著早點回來,脫離軍隊。
葉志超一生戎馬,從刀槍劍戟和屍山血海中闖過來的,作戰勇敢,曾被授予巴圖魯(英雄)稱號,但當時葉志超已經57歲了,光宗耀祖,榮華富貴,也不願冒險到朝鮮打仗,弄不好晚節不保。
只是在老上級李鴻章半求半激的情況下,才帶兵入朝。葉志超知道李鴻章的宗旨,只想保全實力,不想在朝鮮拼盡老本。
在平壤守城戰初戰不利,北門一帶已經失陷,而且彈藥即將耗盡,海路補給線已斷,平壤難以固守。
葉志超與幕僚商議,擬把平壤讓給日軍,換取自己平安撤退。葉志超讓師爺寫信,不料想師爺利用葉軍門不識字的弱點,卻給葉軍門挖坑,寫成了投降日軍。
葉志超只會拿槍,不會拿筆,用白紙蒙在師爺的底稿上描字,好不容易描完,師爺說錯了還要加幾個字,又讓葉志超描了一份。
結果送去日軍的一份,意思成了投降,日本自然喜不自勝,其實日軍也死傷嚴重,後續部隊還沒上來,暫時無力再攻。葉軍門得信知道日軍同意了,就趁夜撤軍,結果仍然因為資訊不對稱遭到襲擊。
這個師爺,手裡還有一份葉志超描的信,作為罪證,要挾葉志超3萬兩銀子,竟然回來捐了個道臺,坐了觀察。
而葉志超則被押送北京,追究葉志超不戰而逃的罪行,被解職,判斬監候(死緩),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一個舞刀弄槍的將軍,會被一個舞文弄墨的師爺算計,也真是奇葩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