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中國歷史,有個十分有趣的點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那就是似乎盛世王朝之後,就會迎來劇烈的儲君之爭,就比如康熙王朝後期著名的九子奪嫡,宮闈裡的這些風風雨雨也成為平頭老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如今更有許多與此有關的影視、文藝作品。那麼帝王家儲君冊立到底遵循這怎樣一套遊戲規則呢?不妨讓我們以對中華後世影響頗深的漢朝為例,看看當時儲君冊立那些事吧。
儲君制的發展
遠古的傳說和記載顯示,早期部落的頭領都是禪讓產生的,並不存在冊立儲君的問題。不過從夏禹將王位留給其子啟之後,就開啟了中原王朝的“家天下”時期,這一模式一直延續到了封建時代結束,其實這也是時代賦予的政權更為平穩傳承的需要,此舉的確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政治束縛,使採取這一政策的中原王朝迅速強大。不過王位具體要傳給皇室哪個成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商朝時王位多在兄弟間傳遞,然而這一模式導致了皇室成員之間對權力的激烈爭奪,到了西周,逐漸演變為由嫡長子繼承,即王位多傳給帝王正妻首子,到了漢朝,這一模式被固定下來,後世沿用,而且達官顯貴乃至平民家同樣以此作為傳承原則。
漢代的儲君冊立
雖說這一制度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科學性,緩解了皇子間的政治鬥爭,但依舊有很多特殊情況會導致政策難以落實,比如作為皇帝正室的皇后可能膝下無子,這一點也被漢代立儲制度的制訂者注意到了,漢法規定如果皇后一方沒有立儲人選,那麼便依據眾皇子血緣貴賤、才幹品質的高低評定儲君,甚至可以納入其餘皇親國戚的子嗣作為立儲人選。
此外,由於漢初多次出現幼年天子繼位,外戚干政亂政的現象,漢武帝為了避免類似亂局再次出現,便制定了若儲君年幼,則賜死其母的殺母立子制,這一做法被後世政權多次效仿,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道武帝便參照了此法。這種行為雖杜絕了後宮亂政的可能性,但不免過於殘忍,終不得人心,北魏之後再難看到相關記錄。
雖說嫡長子明確規定了皇長子繼承皇位的權利,但縱觀整個漢朝,以長子身份繼位的不過寥寥,從此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立儲制度的靈活性。若無特殊情況,皇位自然由嫡長子繼承,但被最初冊立的他們依舊存在被廢的可能,如儲君德行有失、才智昏聵都有可能失去其身份,此外,如果儲君母親及其家族干政過深,也有可能牽連被廢。
漢代儲君的地位
漢朝時,一旦有皇子被冊立為儲君,便會進行“拜皇太子之儀”和“太子揭廟”兩大儀式,即昭告天下新儲君的誕生以及拜謁告知皇室祖先、祈求儲君上進,國泰民安。此後,儲君由皇帝欽定老師進行教育,稱“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他們多教導儲君黃老之學與儒學的治國之道,皇帝也會從旁教導其統御眾臣的帝王權術。
在獲得儲君之位起初,你並不能參與處理國家政事,且被要求不得與當朝的權臣、皇親國戚們有過深的交往,這是為了防止儲君結黨營私,制衡當政君王。不過雖說理論如此,但整個封建統治時期的儲君難有不積蓄力量,防止其它皇子奪位者,且還要讓自身表面看起來溫良恭儉且才幹非凡,可見漢代乃至整個封建時期的儲君貌似位高權重,實則大有高處不勝寒的意味。
幸在我國現在有著更為科學的官員選拔機制,再難看到如古時那種無可奈何卻又十分可笑的權力交接亂象,遂造就我國現在海清河晏、朝氣蓬勃的發展態勢,我們要心懷感恩並保持警醒!
參考文獻:《漢代的儲君制度研究》、《古代為什麼會產生嫡長子繼承製》、《古代太子和皇帝關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