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秦後,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開始逐鹿中原,楚漢戰爭爆發。公元前205年,劉邦暗度陳倉,佔領關中後,遂留下蕭何治理物產豐富的關中,而劉邦則親率大軍出關東去,與項羽作戰。四年間,蕭何源源不斷的從關中把給養運往河南劉邦軍中,為劉邦最終打敗項羽立下了不朽功績。劉邦平定天下後曾對眾臣論功行賞,蕭何被評為第一,常年爭戰沙場,九死一生的眾將軍非常不滿,他們議論紛紛,劉邦說:“蕭何總辦糧草,將士們每天吃著並不能自我察覺,蕭何居功甚偉,所立的是人功;而眾將只不過像被指令著追獵野兔的狗罷了,所立的是狗功。”《史記》中的這段逸聞固然有過於貶抑武將們的功勞之嫌,未必反映了劉邦的真實想法,但是擁有糧草豐富的後方基地,確實是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劉邦在跟項羽角逐之初就有這種認識,確實是高人一等的。
新莽政權覆滅後,群雄割據,劉秀不僅以復興劉邦所開創的漢朝大業為己任,而且他在實施過程中也注意學習劉邦,特別是在後方糧草基地的經營問題上。本文要談的主角就是堪比蕭何的東漢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寇恂。
寇恂(?-36),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人。寇恂在王莽改制時期做昌平郡功曹,因辦事沉穩而深受郡守耿況的器重。地皇四年(公元23),王莽政權崩潰,天下大亂,劉玄建立更始政權,天下重新“洗牌”,寇恂也丟了官職,隱居在家,期間與劉秀的學弟鄧禹相識相知。是年底,劉玄殺了劉秀的哥哥劉縯,以劉秀代劉縯的大司馬職務,派劉秀率所部北巡冀州,寇恂追隨鄧禹,赴冀州投奔劉秀。建武元年(25)夏秋之際,劉秀在內冀州稱帝,封寇恂為偏將軍。不久,劉秀佔領河內(今山西)。
河內位於黃河中游,南北向黃河以東和東西向黃河以北。河內西部即呂梁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一部,藉助南北向的黃河河水灌溉,適宜農作物生長。中部也就是呂梁山和太嶽山之間是太原平原,汾河流貫南北,是河東的真正糧倉。此外,河內南部還有黃河沖積而成的中條山下的不大的運城平原,北部還有桑乾河兩岸的不大的大同盆地,也是農作物產地。相對優越的地質條件使河內自古都是關東富庶地區之一。而在劉秀佔領河內時,條件更優越的關中正處於赤眉軍和綠林軍的爭奪中,河內向西可以隨時等待他們的爭奪結局入關以取漁人之利。綠林軍佔據的洛陽是天下中心,也是劉秀心目中的都城首選之地,而它正處於河內居高臨下的進攻態勢下,只要關中有變,劉秀就可以從河內南下,洛陽唾手可得。而河內以東就是河北也就是冀州,這裡已經被劉秀佔領一部,從冀州南下就可以和任何人逐鹿天下了。此外,當時最能威脅劉秀的綠林、赤眉政權都盯著關中和關東的河南,也就是長安及其周邊地區、洛陽及其周邊地區,河東是最適宜作為劉秀的大後方的。
誰能固守和經略河東?劉秀認為,河東太守應該能文能武,武在於其能夠以少量的軍力控制住黃河防線,把敵人阻隔在關中和河南,文在於其能夠抓住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河東地區的經濟,為冀州劉秀主力源源不斷的提供給養。當劉秀向鄧禹諮詢河東太守人選時,鄧禹不假思索的就推薦了寇恂。
寇恂果然不負劉秀重託。在劉秀於建武元年(25)底次年初傾全力平定河北時,數月間,寇恂向前線輸送糧食四百萬斛,戰馬兩千匹,箭矢百餘萬支,還把有限的兵力輸送一部分到河北。而劉玄得知劉秀河東兵力空虛,便派將軍蘇茂率軍侵犯河東戰略要地溫縣。寇恂深知,溫縣有失,河東將不保,於是寇恂一方面命河東各縣拼湊武裝馳援溫縣,一方面身先士卒,率領溫縣守軍在城頭大喊“劉公援兵到矣”,蘇茂軍心遂浮動,陣型開始鬆動,寇恂率軍出城衝鋒,而各縣援軍也趕到了,夾擊之下,蘇茂大敗,渡河西去。寇恂對河東的文治武功業績令劉秀倍感欣慰。
如果說寇恂治理河東對於劉秀逐鹿天下的意義,如同蕭何治理關中對於劉邦逐鹿天下的意義,還不足以顯示寇恂的價值。河東在物產、易守難攻、帝王之氣等方面都比不上關中,其戰略大後方的價值自然也就不如關中,在關中一時難以佔領的前提下,寇恂向劉秀建議,隨著大軍南下,戰略後方可以從河東前移,讓擴大中的後方支撐軍事行動。劉秀採納了寇恂的意見。建武二年(26),劉秀攻佔洛陽,定為首都,河東便成了洛陽的後方依託,劉秀命寇恂隨大軍南下攻取洛陽以南的潁川,以寇恂為潁川太守,使以平原為主的潁川成為新的南征西討的軍隊給養基地。
《後漢書》把寇恂和將軍鄧禹併為一個列傳,大有“將相和”的意味。其實,“軍馬未動,糧草先行”,從古至今,戰爭的這一法則從未改變,劉秀仰賴的四方征戰的將軍很多,除了鄧禹,還有馮異、岑彭、吳漢等等,而劉秀仰賴的堪稱蕭何那樣的相才卻只有寇恂一人,寇恂是壓艙石式的人物。如果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那麼能立狗功者易得,能立人功者難求也。
董元奔史論(068)賢君明主不用術
董元奔史論(069)歷史定位每個人
董元奔史論(070)嚴光之事不可信
董元奔史論(071)光武何如宣帝乎
董元奔史論(072)隗囂失節大勢去
董元奔史論(073)逆賊緣何享煙火
董元奔史論(074)審時度勢聊鄧禹
【編輯】董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