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期的雍正(二)
康熙22年(1683年),年僅6歲的胤禛進入上書房學習。學習的課程有滿、漢、蒙古文和經史等文化課,同時還有騎射、游泳等軍事體育專案。由於康熙皇帝特別的重視諸位皇子道德的培養和身體的鍛鍊,所以給他們請的老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如挑選張英、熊賜履、徐元夢、伊泰等大學士、顧八代、湯斌、耿介、汪灝等著名理學家做講官,胤禛跟從張英學習四書五經,向徐元夢學習滿文,同時與胤禛關係最密切的是顧八代,他是滿洲鑲黃旗人,康熙23年以侍講學士入值上書房,後升吏部尚書,康熙37年退休,在15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內廷教育胤禛和其他皇子,在其死後,由胤禛出資安葬,顧八代的廉潔奉公給胤禛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一定的影響。
同時康熙皇帝還要親自檢查諸皇子的學習及活動情況,審閱他們的文章的同時還要他們當面解釋功課。康熙皇帝還特別著重以孔孟之道教育皇子們,對他們說:凡人養生之道無過於聖人所留之經書,故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無所不具故也“少年和青年時代的胤禛受父皇和師傅的嚴格管束,掌握了滿文、漢文、四書五經等文化知識。在這個時期,胤禛作了《春園讀書》、《夏日讀書》等詩歌,敘述了他在春光明媚、酷暑難耐之日,靜坐書齋習讀的寫實詩歌。
在康熙皇帝在韃靼山區旅行和圍獵時,康熙皇帝就將皇長子胤提、皇三子胤祉、及皇四子胤禛帶在身邊,在打獵時,他還叫另外的四個兒子隨同前往,其中年齡最大的只有12歲,最小的只有9歲,皇帝是希望透過訓練他們騎馬、射箭與使用各種火器使他們能夠吃苦耐勞,儘早的堅強起來,並習慣於簡樸的生活。透過文化知識的學習和騎射的鍛鍊,使得胤禛養成了讀書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胤禛在上書房讀書的同時,也跟隨康熙四處巡幸,有時還奉命出京辦事,得到了接觸社會和磨練的機會。康熙在平定三藩叛亂和統一臺灣後,把注意力轉向北方,幾乎每年到塞外巡幸,康熙25年7月,年僅9歲的胤禛首次陪同康熙北巡塞上,他們一行出古北口,到博洛和屯,西南行,到西爾哈烏里雅蘇臺,於8月下旬回北京。此後康熙出塞,胤禛經常奉命侍從,所經過的地方大都是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兩個地方。康熙出塞,名為秋彌,主要是會見蒙古首領並與其共獵,進一步密切與清中央政府的關係,穩定清政府在該地區的統治,胤禛多次陪同,進一步學習瞭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同時他也曾說過,”一人臨塞北,萬里息邊鋒“主要是說康熙皇帝巡幸的作用,但也有吹捧和馬屁的成分。
康熙29年漠西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變兵犯內蒙,妄圖吞滅清朝,康熙35年,親征噶爾丹,胤禛時年19歲,奉命掌管正紅旗大營,隨從他的有公長泰、都統齊世、原任尚書顧八代等人,同時皇五子胤祐、皇七子癮祺、皇八子胤祀分別管理鑲黃旗、正黃旗、鑲紅旗大營。他們於2月出發,四月,胤禛與諸兄弟參加對噶爾丹進兵與否的議論,6月回到北京。這一次的統兵,胤禛及其他皇子雖是坐鎮,沒有真正指揮打仗,但是行軍議事,也是得到一次軍事訓練。康熙36年,康熙再次親征噶爾丹並徹底將其擊敗,胤禛此次沒有參加,但他很關心此次戰鬥,並作《狼居胥山大閱》、《功成迴鑾恭頌二首》讚揚乃父用兵功業,也表現了他對這場戰爭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