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李斯先生本來今日在大殿等候小編,小編來到大殿時,先生手下的小廝找到了小編,說是李斯先生的一封書信要給我的,原來他已把秦代先王的歷史都寫在了上面,今天先生很是忙碌啊,不得不說李斯先生建議秦始皇推行的小篆字型是真的好!不但寫的好小編還能看懂,哈哈。
接下來我給大家歸納一下先生的信:
春秋時期是秦從遊牧部落,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封建國家時期。
在春秋初將近一個世紀的時期中,秦國的國君們維續擴大他們的勢力。在不斷的戰爭中,秦國併吞了它附近的一些部落,並把這些部落的土地變成自己的縣。跟著軍事的進展,秦國的都城不斷遷徙。秦文公居汧、渭之會,秦寧公遷居平陽,到秦德公時又徙居雍城。不到一百年,遷都三次。秦武公時,秦國的軍隊已經出現在華山之下。到秦德公徙居雍城以後,便“以犧三百牢祠鄜畤”,舉行了豪奢的祭祀,並且表示了他對於黃河流域的願望。
正當秦國向東發展的時候,強大的晉國也在向南發展,佔領了今日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一帶的土地,堵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因而秦、晉的衝突就排上了歷史的日程。
秦國傑出的國君秦繆公統治的三十九年中,秦、晉之間發生了不斷的戰爭。在一次戰役中,秦國在南韓境內打敗了晉國,俘虜了晉國國君惠公夷吾,迫使晉國割據黃河以西大片的土地,把秦國的國界向東推到黃河的邊沿。為了壓服諸戎,並從而鞏固自己的後方,秦繆公又發動了進攻西戎的戰爭,在這個戰爭中,秦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樹立了自己的霸權。
秦繆公在勝利中死去了。在他的繼承人秦康公的統治時期,秦、晉之間仍有頻繁戰爭,康公以後,楚國強大起來。在春秋末葉很長一個時期中,秦、晉之間基本上處於休戰狀態。
戰國時期是秦國從一個被視為半開化的國家,發展成為一個統一全國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的時期。
戰國初期,歷史形勢有了變化。這時強大的晉國,已經被它的最大的貴族世家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但它們並沒有因為分裂而遭到削弱,反而因為各自進行了一些政治改革而強大起來,其中最強大的是魏國,當時的秦國則以“數易君,君臣乖亂”。自厲共公以後的半個世紀中,換了六個國君,其中懷公是大臣發動政變被迫自殺的;由於秦國內部紛亂,魏國乘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到獻公時,秦國結束了內部的紛亂,徒都櫟陽,才開始向魏國反攻,獻公二十一年,與魏國戰於石門,斬首六萬。獻公二十三年,又在少樑的戰役中,打敗了魏軍。
秦國的更加強大,是從秦孝公時開始的,秦孝公面臨的形勢,司馬遷曾作過概括的敘述。他說:“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候,並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候力政,爭相併。”
顯然這是中原諸國為了爭奪霸權而展開的一個大混戰的局面。
在中原諸國中,魏國最為強大,它已經從楚國手中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在秦孝公即位的那年,魏國遷都大梁,把魯、衛等小國放在它的控制之下。但是魏國面臨著齊、楚兩個強大的鄰人,同時和韓、趙也有矛盾。它的每一個加強自己的行動都會引起戰爭,或者說只有用戰爭的手段才能加強自己,因而魏國就把自己陷入日益加劇的相互混戰之中。這種形勢對秦國是有利的,它可以在中原諸國的混戰中選擇最有利的機會,去進攻那些在混戰中受了傷的國家,特別是魏國。
比歷史形勢更重要的是,商鞅幫助了秦孝公在秦國內部實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特別是土地改革。他廢除了周人留下來的封建貴族世襲的土地所有制,也推毀了西戎諸部落的土地公社所有制,實行了土地的私人所有制,這一改革就替秦國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開闢了道路。
秦國的政治、經濟的改革,保證了它在軍事上的優勢。在秦孝公統治時期,秦國利用中原諸國混戰的機會,攻佔了魏國不少的土地。並曾一度強渡黃河,圍攻魏的安邑。孝公十二年,秦國遷都咸陽。以後連續發動對魏國的進攻。秦孝公二十二年,在商鞅指揮的一次戰役中,秦國把魏國打得大敗,商鞅以功受封為商君。
秦孝公把他的國家鞏固地安放在新的歷史基礎之上以後死去。在他以後的幾個秦國國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繼續了和中原諸國的鬥爭。在惠文王統治秦國的二十七年中,秦國以壓倒的軍事威力,迫使魏國一再割讓自己的土地,以緩和秦國的攻勢。惠文王六年,秦國迫使魏國割讓陰晉。惠文王十年,秦國又攻佔魏國的蒲陽,迫使魏國獻出上郡十五縣。從此秦國就把魏國的勢力從今日陝西境內全部趕了出去,並把黃河天險變成了自己前進中的戰壕。到了惠文王后元十一年,秦國的軍隊便出現在黃河中游,在岸門的戰役中,大敗韓軍。
秦國不僅在中原地區顯示了它的威力,惠文王后元九年,秦國的另一支軍隊又出現在四川,這支軍隊在司馬錯指揮之下,先後覆滅了蜀國、苴國和巴國,佔領了今日四川的大部分土地,從此秦國的勢力遠遠地伸入中國的西南。惠文王后元十三年,秦國又攻佔楚的漢中之地六百里,在漢水上游建立了它南進的陣地。
秦惠文王死,武王繼立,這位國王可是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因舉鼎絕臏,抱恨而死。
秦武王死,昭襄王繼立。在昭襄王統治秦國的五十六年中,是秦國以不可抗拒的威力掃蕩中原諸國的時期。
在昭襄王時,秦國的軍事攻勢,首先還是指向韓、魏。以後的二十幾年中,韓、魏兩國幾乎每年都遭受秦國的軍事進攻。秦國對韓、魏的戰爭是帶有毀滅性的,
《戰國策·魏策三》說到魏國在戰爭中遭到損失雲:“秦十攻魏,五入國中,邊城盡拔,文臺墮,垂都焚,林木伐,麇鹿盡,而國繼以圍。又長驅樑北,東至陶、衛之郊,北至乎闞,所亡乎秦者,山北、河外、河內,大縣數百,名都數十。”
韓、魏兩國的殘破是慘重,這種殘破,已經使它們喪失了抵抗的能力,它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割讓自己的土地、城邑,來換取暫時屈辱的生存。
在壓服了韓、魏以後,秦國的矛頭便轉向楚國。為了進攻楚國,秦國派張儀出使楚國,通過楚懷王的大臣靳尚和他寵愛的妃子鄭袖,用賄賂和離間的手段,拆散了齊楚聯盟,使楚國閉關絕齊,孤立自己。昭襄王八年,秦國又用欺騙的手段,引誘楚懷王入秦。楚懷王囚於秦三年,死於秦。以後,秦便對楚國發動一連串的軍事進攻。昭襄王二十七年,秦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二十八年,又使白起取楚之鄢、鄧、西陵。二十九年,秦軍攻陷了楚的郢都,又東攻竟陵,南略洞庭湖沿湖之地,迫使楚國退保於陳。楚從此一蹶不振,以後遷都壽春,苟延殘喘。
削弱了楚國以後,秦國的攻勢就轉向趙國。趙在武靈王時,就以胡服騎射教百姓,它和秦國一樣,是一個擁有強大騎射部隊的強國,它是秦國的勁敵。昭襄王三十七年,秦國果然越過韓、魏去進攻趙國。但是在這個戰爭中,秦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趙將趙奢迎擊秦軍,使秦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慘敗。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國攻取韓的野王,把韓的上黨郡和韓的本土切斷。韓桓惠王想獻上黨郡求和,而上黨郡守不從,求援於趙。趙派廉頗援韓,與秦將白起、王齕相拒於長平,於是展開了戰國時期從來未有的大戰。戰爭持續了三年不分勝負,後來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之計,罷免廉頗,以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將,因此趙國大敗。在這次戰役中,秦軍將趙國四十餘萬人活埋,起國的主力軍幾乎全部被殲滅。
秦國的強大和它愈來愈嚴重的軍事進攻,不僅使鄰近它的韓、魏感到致命的威脅,其他中原諸國也看到了共同的危險。他們不止一次結成政治和軍事聯盟,共同反對秦國。惠施、公孫衍、田文、蘇秦等先後組織了三國或五國的合縱,反擊秦國。在秦國威脅最嚴重的時候,它們結成了聯盟。但即使在危險最嚴重的時候,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承擔反擊秦國的先鋒任務,而是把戰爭的災難轉移到鄰人的身上,甚至還要在鄰人的災難中去尋找廉價的利益。在去拆散它們的聯盟,把強有力的國家拉到自己的方面,組成以秦國為首的連橫,用這樣的方法孤立它的要打擊的那個國家,張儀就是在連橫運動中最成功的活動家。由於這樣的原因,中原諸國的聯盟總是以失敗而告終,結果還是被秦國各個擊破。
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國敲響了中國封建領主制的喪鐘,被中原諸國當作最高封建領主的西周君,被迫把屬於它的三十個邑和三萬人口全部獻給秦國。
到秦王贏政即位之年,秦國已經擁有廣闊的領土。秦國自秦孝公以後經歷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全面洗禮,已經把自己提升到當時中國境內各封建國家的首位。他們都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了嬴政這一時期秦國如暴風雷雨,閃擊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到公元前221年,秦國就在六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帝國。
參考文獻:
1.《戰國策.魏策三》
2.《秦漢十五講》
3.《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