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有人說三國這種說法是錯的,應該是四國,因為遼東公孫家族還有一個燕。
譙周就是那個力主劉禪投降的蜀漢官員。
陳壽寫《三國志》是在西晉時期,成書之時夏侯湛也在寫,當他看到陳壽寫的,就將自己寫的給毀掉了。夏侯湛是夏侯淵曾孫,也是一個文學家。
陳壽寫的《三國志》受到西晉的肯定,司空張華甚至說應該將《晉書》也交給陳壽寫。
在陳壽的視野中,"燕"不能算一國,因為"燕"的主角只歸類到《二公孫陶四張傳》中,這個傳中包括劉備的同學公孫瓚、陶謙、張楊、張燕、張繡、張魯,當然還包括自稱"燕王"的公孫淵。公孫淵連單獨成傳的機會都沒有,更別提"燕"國手下文臣武將了。公孫瓚、陶謙、張楊、張燕、張繡、張魯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方諸侯,但沒有建國。
事實上三國也有高下的,曹操的傳記稱為本紀,劉備和孫權只稱傳記。
熟悉《史記》的朋友們應該清楚本紀是皇帝這個級別用的,所以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魏國的是皇帝、吳、蜀漢的稱主。
有些人對陳壽有非議,認為是他誤導世人,將季漢稱為蜀漢。
這裡得體諒陳壽的苦心,如果承認季漢,那代表季漢是東漢的延續是正統,魏就不是正統,受讓的晉更不是了,這是一系列的邏輯在裡面。
三國時期的人認不認?曹魏方面是不認的,當公孫淵自稱"燕王"時,魏國馬上佈置平叛,將司馬懿召到京城。
司馬懿帶著牛金、胡遵等人率四萬步騎進攻"燕"。公孫淵守不住了就派人出來請降。
文懿大懼,乃使其所署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乞降,請解圍而縛。不許,執建等,皆斬之。——《晉書帝紀·第一章》
司馬懿不承認"燕"是一個國,他認為是反叛,用雷霆之手段,絕不姑息,不準請降。
他給公孫淵的理由就是楚國和鄭國是平等的,平等的情況下鄭伯還親自出來投降,如果我答應了,那不成了楚鄭的關係,也就是平起平坐的關係了。
這一點司馬懿是絕對不認的。
昔楚鄭列國,而鄭伯猶肉袒牽羊而迎之。孤為王人,位則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圍退舍,豈楚鄭之謂邪!——《晉書帝紀·第一章》
後來平定之後,他採用了血腥屠殺的方式以捍衛魏的權威以及對分裂的鐵血禁止。
他進城之後,將十五歲以上的七千多男子全部殺掉,將屍體封土築成京觀,公卿以下偽官全部處死,斬了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魏國不認,那蜀漢認不?
因為蜀漢與"燕"相隔十分遠,沒有交集。
有人說魏國不認,吳國認啊。
不過這裡需要注意,吳國認的是什麼?
權以公孫淵稱藩,遣張彌、許晏至遼東拜淵為燕王。——《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
請注意孫權承認公孫淵的前提是公孫淵的燕成為吳的藩屬國。藩屬國是要受制於吳國的。從沒有說藩屬國會與宗主國是平起平坐的。
所以孫權也不承認他和吳國是平起平坐的。
換句話說魏、蜀、吳沒有一個國是承認"燕"是一個與他們平起平坐的國。這個時候有人可能就會提出反駁,你看諸葛亮所在的蜀漢,魏國不是同樣不承認,他們不是一樣認為諸葛亮出祁山是寇邊,是賊。
蜀漢也認為魏國是漢賊。
為什麼魏和蜀漢是水火不容?
因為魏認為自己是東漢繼承者,蜀漢也認為自己是劉氏王朝的繼承者。兩個都認為自己是正統,彼此之間自然水火不容。
有些人說劉備很虛偽,漢獻帝明明活得好好,非說遇害之類,好讓自己稱帝。如果他不說漢獻帝死了,怎麼稱帝呢?
蜀中傳言漢帝已遇害,於是漢中王發喪制服,諡曰孝愍皇帝。群下競言符瑞,勸漢中王稱尊號。——《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那劉備是早稱帝好還是晚稱帝好呢?
劉備自然是早稱帝好,早稱帝才能說自己繼承東漢,否則等魏國立國好多年了,自己才稱是季漢,這個從邏輯上也說不通了。
雖然蜀漢與魏水火不同,但他們與吳國都有使者來往。
曹丕代漢之後,孫權向其稱臣為藩屬國。曹丕封其為吳王,當時劉曄還勸過曹丕不要封他為吳王。
不得已受其降,可進其將軍號,封十萬戶侯,不可即以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階耳,其禮秩服御相亂也。彼直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分。我信其偽降,就封殖之,崇其位號,定其君臣,是為虎傅翼也。——《資治通鑑·魏紀·魏紀一》
從王到天子之位只有一步,封其吳王顯然是變相承認其獨立。"燕"的公孫淵,魏國從沒有封其為王,最多封其為樂浪公。
這就是差別。
吳國後來獨立成國,魏國也承認,而且互派使者,蜀漢也承認吳國,當然吳國也承認魏、蜀漢。
這樣可以看出魏、吳、蜀漢是同一級別,而"燕"是自封的,沒有得到這三國的承認,這種自封的不能稱其為國,這也是陳壽為什麼不會將其列為一國的原因。
自立只能算叛逆。
如果這都算一國的話,那麼宋建割據枹罕稱河首平漢王,置百官三十多年,直到公元前214年被夏侯淵滅掉。難道你說此時東漢已經處於分裂狀態,變成兩國了?
張純在差不多的時候在幽州附近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彌天安定王,難道也算他一國?
能否算一國,不能看其自封,而是看其能不能得到承認這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