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孕育於反法西斯戰爭時期,是在反法西斯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普遍性國際組織。經過1944年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1945年初的雅爾塔會議,聯合國的藍圖被勾畫出來了,英、美、蘇等國在創始會員國資格問題、安理會否決權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對於創始國資格,凡是在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或者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國家宣戰的國家都可以視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除此之外,英美還同意了蘇聯提出的將烏克蘭、白俄羅斯接納為創始國的建議,當然羅斯福和丘吉爾此舉別有深意,因為他們藉機將英美兩國的殖民地印度、菲律賓也列入到了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的行列。至此,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的數量增至51個。1945年6月26日,《聯合國憲章》簽字儀式在美國舊金山退伍軍人紀念堂隆重舉行,而隨著10月24日憲章的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誕生了。
後來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共同努力下,聯合國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的宗旨逐步得到貫徹執行,其會員國數量亦不斷髮展壯大,其中聯合國最大規模的兩次擴容分別發生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1.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擴容
此次擴容與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密切相關。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與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體系的建立相伴相生,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洪流,一浪高過一浪,而其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殖民體系的崩潰和眾多民族獨立國家的誕生,這些國家獨立後紛紛加入聯合國,壯大了世界和平與民主的力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非洲獨立運動。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非洲政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獨立國家數量由二戰前的3個增至41個,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獨立,而1960年也是聯合國會員國數量增加最多的一年。
2.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擴容
此次大規模擴容源於世界格局的大地震——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1991年12月25日,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發表電視講話,宣佈辭去總統職務,並當場將核武器控制權交予葉利欽,此舉意味著蘇聯不復存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創始成員國資格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而其他新獨立國家則分別在1991和1992年申請加入了聯合國。
聯合國孕育於反法西斯戰爭年代,所以在聯合國會員國變遷的過程中,德、日的身影尤為引人注目。
二戰後,歐洲出現了東西兩個德國並存的局面,最初,東德和西德處於對立敵視的狀態,東德修建了總長165公里的柏林牆,西德則長期推行以外交國務秘書命名的哈爾斯坦主義,即不與東德建交的任何國家建立或保持外交關係(蘇聯除外),這種對立敵視的狀態嚴重阻礙了他們加入聯合國的步伐。然而致力於緩和敵對關係的新東方政策問世以後,為兩德關係的改善帶來了曙光,1972年末,兩德簽署雙邊基本條約,規定兩者是權利平等的友鄰關係,相互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鑑於此,聯合國於1973年將實現了關係正常化的兩德同時接納為會員國。
而日本加入聯合國要比德國早得多。當時日本入聯的最大阻礙是蘇聯,但得益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東西方兩大集團關係的緩和,日本與蘇聯在1956年10月19日簽署《共同宣言》。《共同宣言》重新確立了兩國間的睦鄰友好關係,為日本重返國際社會掃除了障礙,同年12月18日,日本正式成為了聯合國的一員。
時至今日,聯合國會員國已達193個。可以說,聯合國的建立和不斷髮展壯大反映了世界人民愛好和平的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