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盪四百年》的第174篇
太和二年(公元367年)十一月,拓跋什翼犍攻打劉衛辰,準備渡黃河時,黃河還沒有封凍,拓跋什翼犍命人用葦草繩阻攔流水。
不久,黃河結冰,然而還凍得不夠堅固。拓跋什翼犍又命人將葦草鋪散在冰面上,冰草相連,就像浮橋一樣,代國士兵就此渡過黃河。
劉衛辰沒想到代國士兵來得這麼快,猝不及防下,和他的宗族親信倉惶向西逃跑,拓跋什翼犍虜獲了他部落之中十之六七的人返回。
劉衛辰逃奔到前秦後,苻堅派兵送其返回朔方,並派兵戍守。
鹹安元年(公元371年)三月,代國將領長孫斤謀殺拓跋什翼犍,世子拓跋寔救駕,傷了兩肋,但終於擒獲了長孫斤,將其殺掉。
六月,拓跋寔因傷勢惡化而死亡。
七月初七,拓跋寔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遺腹子,拓跋什翼犍心疼此子的身世,境內大赦,給他起名涉圭,後改為拓跋珪。
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夏,拓跋什翼犍派燕鳳向前秦進獻貢奉。
寧康二年(公元374年),拓跋什翼犍不顧同為前秦的附屬國,再次出兵攻打劉衛辰,劉衛辰南逃。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十月,劉衛辰向前秦求救,此時的苻堅剛剛滅亡前涼,意氣風發,立即以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領幽州、冀州的十萬軍隊攻擊代國,又讓幷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尚書趙遷、李柔、前將軍朱肜、前禁將軍張蠔、右禁將軍郭慶率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郡,與苻洛會合,讓劉衛辰作嚮導。
苟萇討伐涼州時,派揚武將軍馬暉、建武將軍杜周率領八千騎兵西出恩宿,截斷張天錫的退路,並讓他們在一定的期限內到姑臧會合。
馬暉等行進到窪池,遇上大水,延誤了期限,按照軍法應當斬首,有關部門奏請召回投入牢獄。
苻堅道:“河水春冬枯竭,夏秋暴漲,這是苟萇估計上的失誤,不是馬暉等人的罪過。如今天下正有戰事,應該寬恕罪過責成他們立功。命令馬暉等人掉頭奔赴北軍,攻擊代國以自我贖罪。”
眾人都認為相距萬里徵召戰將,難以迅速響應,苻堅道:“馬暉等人對免於一死感到高興,不能按常規去懷疑他們。”
馬暉等人果然日夜兼程,終於趕上了北伐代國的東路軍。
聽聞前秦大舉來襲,拓跋什翼犍嚴陣以待,讓白部、獨孤部在南面抵禦,都沒有取勝,又讓南部大人劉庫仁率十萬騎兵去抵禦。
劉庫仁與劉衛辰同族,是拓跋什翼犍的外甥,他與前秦的軍隊在石子嶺交戰,劉庫仁大敗。
此時,拓跋什翼犍正在患病,不能親自帶兵上陣,於是率領眾部族逃奔到陰山以北,後因高車部族反叛,重新回到漠南。
十二月,聽說前秦的軍隊逐漸撤退,拓跋什翼犍回到雲中。就在這時,事情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變,也將代國送入深淵。
當初,拓跋什翼犍感念拓跋孤的相迎之恩,分出國土的一半授與他。拓跋孤死後,兒子拓跋斤失去了繼承的職位,因而心懷不滿。
這時,拓跋什翼犍的長子拓跋寔及弟弟拓跋翰都已去世,拓跋寔的兒子拓跋珪年齡尚幼,慕容妃的兒子拓跋閼婆、拓跋壽鳩、拓跋紇根、拓跋地幹、拓跋力真、拓跋窟咄全都年長,繼嗣未定。
拓跋斤藉機勸說拓跋什翼犍的庶長子拓跋君道:“國王將要立慕容妃的兒子為繼承人,想要先殺掉你,所以近來慕容妃的兒子們每到夜晚都全副武裝,領兵環繞廬帳,窺探好時機後就要動手了。”
拓跋君信以為真,於是殺掉了弟弟們,最後竟把拓跋什翼犍也殺了。可嘆拓跋什翼犍奮鬥半生中興代國,卻死在兒子手裡,真是造化弄人。
當晚,慕容妃兒子們的妻子以及部屬跑去向前秦的軍隊報告,前秦的李柔、張蠔率兵開赴雲中,代國兵眾因此潰逃,國內大亂。拓跋珪的母親賀氏帶著拓跋珪投奔了哥哥賀訥。
苻堅召見代國長史燕鳳,詢問代國大亂的原因,燕鳳把實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
苻堅感嘆道:“天下的醜惡都是一樣的。”將拓跋君及拓跋斤押解到長安,車裂了他們,算是主持了一次正義。
苻堅想把拓跋珪遷移到長安,燕鳳堅請道:“代王剛剛死亡,群臣、部屬背叛離散,留下來的孫子年幼,沒有人再統領代國。代國的別部大人劉庫仁,勇猛而有智謀,劉衛辰則狡猾多變,他們都不宜獨擔重任。應該將代國部族一分為二,讓這兩人分別統領。他們兩人歷來有深仇,勢必都不敢首先發難。等到拓跋珪逐漸長大,再立他為王,這樣陛下對代國有存亡繼絕的恩德,從而使他們子子孫孫永遠成為不侵犯、不背叛的臣屬,這才是安定邊境的良策。”
苻堅聽從了燕鳳的意見,把代國的百姓分為兩部分,黃河以東屬於劉庫仁,黃河以西屬於劉衛辰,各授官職爵位,統領自己的部眾。
因為燕鳳的這一番進言,拓跋珪得以脫離苻堅的控制。
隨後,賀氏帶著拓跋珪返回了獨孤部,與南部大人長孫嵩、元佗等都歸依了劉庫仁。苻洛考慮到拓跋什翼犍的兒子拓跋窟咄(唯一倖存者)年長,把他遷移到了長安,苻堅讓拓跋窟咄進入太學讀書。
劉庫仁招納安撫叛離逃散的百姓,憑藉恩德與信義受到百姓的擁戴,事奉拓跋珪也殷勤周到,不因他的廢興而改變主意。
劉庫仁非常看好拓跋珪,常對兒子們道:“這孩子有高於天下人的志向,一定能弘揚昌隆祖先的業績,你們應當謹慎小心地對待他。”
一般來說,身世越離奇的,以後的成就也就越大,拓跋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傳奇之處相比拓跋什翼犍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