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國歷史上,朱元璋是個雷人,也是個狠人。

當初光著腳從皇覺寺出發,一無所有,在投靠郭子興後,憑藉自己的膽識在槍林彈雨中穿逡,用破釜沉舟的勇氣打跨張士誠,擊敗陳友諒最終取得勝利,可以說是用性命換得了天下。

所以,入主南京後他主旨穩固和傳承。

自私點說,他不想子孫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憑空消失在無休無止的戰亂之中;他希望此後沒有暴動、沒有紛爭,沒有爭權奪利,一切按步就班在他設計的方略下執行,極力構建一個“朱元璋似的烏托邦社會”。

事實上,朱元璋的政治、軍事構架是宏大的,也是寬泛的,有些制度甚至貫穿了整個大明朝,比如“立嫡立長”、戶籍制度;比如選擇後宮嬪妃、君王死社稷的雄壯等等。

同時為確保後世太平,肅清潛在隱患,他又製造了聳人聽聞的“洪武三大案”,掀起了歷史上少有的“白色恐怖”,一時間讓朝堂風聲鶴唳、鴉雀無聲。

其實這一切的這一切,只為家天下。

然而,在他身後很短時間內,一切都變了,因為根據“立嫡立長”制度隨之迎來了朱允炆時代。

朱允炆剛即位就面臨兩大難題,如何解除戍邊藩王的軍權以及朝廷政權的再分配。顯然,後者相對容易,所以他啟用了齊泰和黃子澄等一般文臣,但後者卻路漫漫而修遠,所以削藩、解除潛藏對手便甚囂塵上。

事後證明,朱允炆急功近利了嗎?朱允炆放下對朱元璋的承諾了嗎?朱允炆盲目冒進了嗎?表面看起來的確如此,但站在朱允炆的角度並不是這樣。

因為朱元璋早就給他埋下了難以計數的地雷;因為在他二十五個皇叔中不信服他的至少佔了三成;因為他們各自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大多還躍躍欲試。

南京那把龍椅看似穩固,但朱允炆在上面卻如坐針氈:“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寧王讓他徹底難眠,燕山腳下的朱棣又野心勃勃;代王、岷王也絕非善茬,他的想法是削奪和收攏,這既是一種政治決心,也不失為行之有效的手段。

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錯了嗎?沒有。朱允炆操之過急了嗎?也沒有。不有句成語叫“趁熱打鐵”嗎?難道非要等到各路藩王樹大根深再去連根拔起嗎?若到那時,朱允炆更是遺憾難填。

但作為最高決策者朱允炆犯了一個致命錯誤。

從弱者開刀,讓強者感受到了巨大威脅,怎不叫他們找足各種理由以身犯險,更重要的是朱允炆優柔寡斷,削藩很不徹底,在滅掉代王、岷王之後居然採用了迂迴戰術,白白送了藩王一件最寶貴的東西一一一時間。

相反,這一切讓朱棣看在眼裡,同時也包括他的謀士一一一姚廣孝。

事實上,姚廣孝正式出道在1399年,那一年他47歲,那一年朱元璋謝幕,那一年朱允炆登基,從那一年開始,朱棣和姚廣孝把風平浪靜的大明朝造得天翻地覆。

從年齡結構講,600年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並不長,在世俗眼光中或許已半身入黃土,有條件豐衣足食的大多享受天倫去了。

但姚廣孝呢?一口氣活了83歲,47歲正值壯年,彷彿是安插在大明朝的一顆鍥子,彷彿朱棣的第三臂,料敵於先,決勝千里,彷彿朱棣的神助手,註定在永樂時代掀起血雨腥風。

姚廣孝,江蘇長洲人,聰明絕頂,家族世代行醫,到他這一代正值家道中興,乃父對其期望頗高,考功名、謀士途,娶妻生子,延續姚氏一門,光大門楣。

事實上,姚廣孝也曾經做過,只是最後主動放棄,出家當了和尚。但他又是和尚中的另類:胸有大志,冀希望反天下、撫帝王,一展平生絕學。

所以他不僅吃齋唸佛,之後又入道教拜席應真為師,修習陰陽之術一一一這正好體現了他的個性,衝破世俗藩籬,讓佛道歸一,不斷進行參悟,彷彿吃透通天玄機,看到了未來,同時又是那個走進未來的踐行者。

另外,他還有一幅特殊長相,相士袁拱把他勾勒得活靈活現。

“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這本來是差評,但姚廣孝不怒反笑。袁拱的評價讓他看到了希望,他更喜歡做一個劉秉忠似的人物,或者說劉秉忠就是他崇拜的偶像。

雖然歷史沒有明確記載,不過有理由相信姚廣孝一定敬奉著這樣的座佑銘:要麼遺臭萬年,不求名留千古。首先他報定遺臭萬年,同時名流千古又與歷代的能臣志士不同,因為他只信奉兩個字:踐行,並且享受這個過程。

這就是高深莫測、可怕的姚廣孝。

姚廣孝為什麼選擇朱棣,歷史也沒有記錄。到底什麼原因讓他義無反顧地投向朱棣,可能再過百年也不會有答案,因為六百年前的玄機也許沒人能解開。唯一合理的猜測:姚廣孝是個穿越者,又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不過馬皇后的死卻給姚廣孝提供了接近朱棣的機會。

其實,在為馬皇后超度誦經之前朱棣與姚廣孝素不相識,但姚廣孝為什麼在眾多皇子中就看上了燕王?他為什麼不選擇“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寧王呢?此時的寧王比燕王有實力得多,而且陳兵北境,還手握朵顏三衛,完全具有與朱允炆一爭高下的實力。

而此時的朱棣呢?除了野心之外,只有王府800兵丁一一一之前出兵蒙古,軍隊大都來自燕地駐軍和北方防線的守備。有理由相信姚廣孝這時候對朱棣並不瞭解,或者關於朱棣的訊息大多是道聽途說,所以在這裡大膽猜想,那時民間可能已經有了朱棣謀逆的謠言或是其他,不然姚廣孝斷不會把那頂白帽子扣在朱棣身上。

1382年,姚廣孝隨朱棣去了北平。身份既不是官員,也不是管家,仍然還是一名僧人一一一主持郊外的慶壽寺。

但他有個特權,可以蒙著面紗,一身黑衣自由出入王府,與朱棣秉燭夜談,沒人知道他是誰一一一這也是他日後成為黑夜宰相的來歷。

自由出入王府,他和朱棣在秘謀什麼?按說,從祭奠完馬皇后然後前往北平,兩人之間接觸的時間並不長。為什麼姚廣孝就突然得了朱棣信任,擔任慶壽寺主持,成為身邊不可或缺的謀士呢?難道僅僅是空口許諾的那頂白帽子?我想並不是這樣,以朱棣的雄才大略肯定有自己的判斷一一一除非他直擊了朱棣的內心,除非姚廣孝讓朱棣百般信賴,除非姚廣孝已徹底為朱棣勾劃出了未來的藍圖。

這期間沒有更多波折,因為他們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等著朱元璋故去。

相關資料顯示,朱棣靖難起兵時面對的是於自己十倍、百倍的對手一一一北平城防軍,邊境一帶抵禦蒙古人的大軍,敵我力量的懸殊讓朱棣不敢輕舉妄動。

但這一切對姚廣孝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沒有兵可以借,沒有槍可以造,所以靖難之役發起後,朱棣向寧王借兵可以說是神操作,有理由相信是寧王的大軍以及手握的朵顏三衛助力了朱棣,對朱棣獲勝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造槍造炮也頗有意思,後世記載朱棣是被迫起兵的,實際眾人皆知燕王府地下室製造兵器早就體現了朱棣的決心,至於在地上養雞鴨無非欲蓋彌彰,迷惑北平城的官員而已。

最精彩還是朱棣裝瘋賣傻,居然真的迷惑了朝廷巡視的官員,讓朱允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差點放棄了對朱棣的戒心。

以下幾個事例更體現了姚廣孝的高明和神通。

靖難起兵當日,燕王府上空狂風四起,一時間飛沙走石,按古人的吉凶觀,這本是大大的凶兆。但姚廣孝卻說:“燕王,這是吉兆啊!這就是傳說中的飛龍在天,自古飛龍在天,必有風雨相隨。府內青瓦落地,不正預示著青瓦要換黃瓦嗎?”

實際上這個理由很牽強,事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但姚廣孝胸有成竹,面對各種困難作好了充分應對,在程式設計上毫無遺漏。這個小插曲讓兇吉得以反轉,更重要的是為朱棣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必須讓他走上那條不歸路。

另外,姚廣孝還找了條討伐朝廷的理由: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渚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這就講究了,這個理由表明此次靖難並非叔侄之間的兵戎相見,也不是刻意兵鋒南京謀奪皇位,而是利用皇祖訓以“清君側”剷除奸妄,維繫社稷江山。這一點在當時是很厲害的,既能迷惑不明就裡計程車兵,也可以激發部隊的鬥志,一招勝過百萬兵,以至讓靖難之師成了擒王之師,最後變成勝利之師。

這就是姚廣孝的高明之處,讓靖難之役這場謀逆仗變得名正言順、合理合法,消除了朱棣心中亂臣賊子的障礙。

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思考個問題,靖難期間北平保衛戰為什麼燕軍能取得勝利?而當時的情況是萬分危急的。

朱棣向塞上的寧王借兵去了,北平的守衛交給了世子朱高熾和母親燕王妃。有理由相信是姚廣孝謀劃了這場生死攸關的戰役,因為燕王妃母子是很難辦到的。

當時朝廷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圍剿北平城,而北平城的軍隊加婦嬬老幼勉強可算萬人,面對敵人守衛軍士倒吸一口涼氣。不過姚廣孝卻選擇了主動出擊,在夜間出奇兵騷擾李景隆部隊,這次奇襲雖然沒造成過大傷亡,但向李景隆表明了一個姿態,燕軍具有強大的戰鬥力,為此李景隆居然後撤十里,在北平城外駐紮。

最意外的是李景隆的進攻,他派小股部隊去奪城,結果當然是慘敗,最後竟帶著幾十萬大軍灰溜溜地跑了。無意中還造就了幾個有意思的結局。

一:燕軍保住了唯一的根據地,併為朱棣順利借兵贏得時間,增強了實力;

其二:世子朱高熾一戰成名,燕王妃挺身而出,發揮了後宮以及婦嬬老幼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姚廣孝精心策劃,實視戰略大反轉,自己卻甘居幕後。實際上這一仗決定了燕軍的生死,可以說,沒有北平保衛戰的勝利之後的靖難之役就無從談起。

最疑惑的是李景隆為什麼撤軍 ?這一點成了靖難史上的千古之謎。但從朱棣攻入南京,李景隆開城門迎接這一點來看北京保衛戰完勝卻並不意外。

有理由相信,姚廣孝出奇計震懾了李景隆,讓他暗中倒戈變節一一一難道是姚廣孝告之了他天機?當然朱棣的威儀和膽識肯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姚廣孝還有一道殺手鐧。

靖難之役前,朱棣環估天下大勢,為起兵征討發愁,全然沒有信心,所以他給姚廣孝講:藩王起兵造反,師出無名,天下百姓都支援他(朱允炆),我能有什麼辦法?

而姚廣孝卻給出了一個逆天的理由:臣觀得天象,識得天機,你是未來之主,只尊天道,不管民心。

這就駭人聽聞了!什麼是天象?什麼是天機?姚廣孝憑什麼就可以說朱棣是未來之主?

此時,靖難還未起兵,朱棣只是一個普通的藩王,難道姚廣孝這時候就看到了坐在龍椅上的朱棣?難道他真的開了天目,在幻影中遙感到了未來?又或者從送給朱棣那頂白帽子開始就知道了結果?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姚廣孝的修煉已經爐火純青,換句話說他不是人而是神了!

這就更好理解姚廣孝為什麼會一生無怨無悔的輔佐朱棣了。所以他才會一直不停地在朱棣耳邊聒噪:起兵、謀反、當皇帝。

可他為什麼能做到呢?這又是一個千古之謎。

朱棣靖難功成的過程在這裡不再多講,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戰略層面姚廣孝為他作了精心安排,戰術層面朱棣照樣言聽計從一一一該進功時毫不手軟,該撤退時一點不含糊,並且讓朱棣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居然在長達四年的靖難戰爭中毫髮無傷。

朱棣太厲害了,姚廣孝太神了。

反過來,大功告成,朱棣當了皇帝后姚廣孝卻清心寡鬱,分毫不取。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是不正常的,因為一個人從開始的壯志凌雲到後來的清心寡鬱是不符合邏輯的。

朱棣封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人稱黑衣宰相,姚廣孝接受了,但條件是白天穿官服上朝,晚上繼續為僧,以青燈為伴住在廟裡,杜絕人世浮華。

朱棣賜他豪宅、美女、家奴,姚廣孝婉言拒之,所得金銀賞賜全部散發給鄉親,一分不留,彷彿從沒經歷過刀光劍影,只是俗世裡的一個苦行僧。

解縉倒在雪泊中,《永樂大典》無人主持編修,姚廣孝欣然接過大旗續編完成,才能不輸解大學士。

圖片:永樂大典

那麼姚廣孝一點要求也沒有嗎?答案是一一一有!

剛入南京城,他曾保全過方孝儒,因為時局的需要朱棣滅了方孝儒十族,姚廣孝沒有其它目的,只為提振寒門士子的忠孝之心。

姚廣孝還救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一一一當年協助建文帝逃亡,住在他的寺廟裡,這是追尋朱允炆下落的一條主線,所以溥洽被關了幾十年,但最後朱棣答應了姚廣孝的要求。

姚廣孝到底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還是悲天憫人的救世主?這又是一個難以揭開的謎。

事實上,當他回老家整治河道,即使散盡家財,鄉鄰對他卻無人問津,其中還包括他的妹妹,因為所有人都認為他逆天而行,有悖常倫,做了一件讓人們永遠不能原諒的事。

姚廣孝83歲終,一生未娶,沒有留下子嗣,彷彿一道薄雲,來無蹤、去無跡,只為完成一個宏願,或許這就是他的宿命。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沒有姚廣孝朱棣就無法奪得天下。當然,沒有朱棣,姚廣孝就更不會出現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紀事本末》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成於斯,亦毀於斯”,晚年的梁武帝,親手毀了自己建立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