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章武元年(221)七月,劉備正式起兵東征,而關羽失荊州,即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在第二年十二月被殺,首先,劉備伐吳,如果關羽一死,劉備若能出兵,也算是兄弟之情為弟報仇,但遲至一年之後,才出兵,觀察這一年左右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再加上當時三國變化的情況,是有其他原因的。

首先講講關羽死後,劉備東征的這段時期,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在孫吳一方獲得前所未有的勝利後不久,大將呂蒙即病逝了,吳主孫權也怕劉備報復,一面請和,一面又向曹操稱臣。曹操那一面,建安二十五年(220)初,曹操病逝,子孫後代承襲了曹丕的王位,然後又承襲了漢獻帝的十月禪位,東漢政權正式結束。曹操稱帝的訊息傳到蜀中,第二年劉備也稱帝,直到是年七月,才正式率兵東下。

在曹操死後,漢獻帝被曹丕所廢,曹丕稱帝,蜀漢建立政權,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魏,蜀,吳三方開始了新一輪的鬥爭。以前,曹魏還能“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在此時已經不再有政治上的優勢,而蜀漢一方倒也自謂是對炎漢正統的繼承,可以名正言順了。這是劉備對天下爭鬥的一種重要的替代品和手段,在為弟報仇的名義下,掩蓋著他爭奪天下的野心。

對於劉備而言,伐吳實比伐魏更可靠。

曹魏方面,雖然舊主(曹操)故去了,但猛將猶存,曹仁,張遼,徐晃,王允等都是身經百戰,又都是大勢所趨,而且曹魏勢大,三分天下有二,討伐曹魏一時難以成事。伐吳當然要承擔風險,但比這之前劉備獨自一人深入蜀地,取得全勝的風險要小得多。劉備未必不願借巴蜀平定,漢中的餘威,以為弟報仇的名義,出兵伐吳,重奪荊州,接下後來的進兵中原。

曹魏雖然難已攻,但在當時新舊交替,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不會偷襲漢中,能夠放手向前。恰巧,在劉備伐吳近一年之際,曹魏一方雖然接受了東吳的邀請和賞賜,卻始終沒有出兵援救東吳,要得漁翁之利,但也說明了劉備興兵之初,對曹魏一方的判斷是相當準確的。此時三方重新爭鬥天天的新尺度下,伐吳在政壇上聲名顯赫,在軍事上勝利眾多的,劉備經過一番戰略選擇,以伐吳為自己重新爭鬥天下道路的起點。

遵循“隆中對”的藍圖思路。

而且,從古至今,都是寸土必爭。再說江漢平原,人才繁多,能進能攻,能退能守。有什麼理由可以讓別人輕易奪走?

劉備隆中對的藍圖,就是先奪取荊州,再佔領巴蜀,有了這廣闊的疆土為根基,然後又東接孫權,在天下大變之時,從秦川,宛洛兩個方向出發,為現在東荊州機緣巧合之下,可以按照原定的計劃行事,為了“隆中大計”能夠成功,那就必須重新奪回荊州,否則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蜀中荊州人士都渴望想收復失地

劉備以前沒有見過過諸葛亮,也沒有得荊州,可以說是居無定所,兵微將寡。直到投劉表為止。“以上賓禮待之。又是在荊州發展起來的,,其部下士卒多為荊州土生,而過當陽慘敗,得奔夏口之時,“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之兵亦不下萬人”(《諸葛亮傳》)。這萬人就是劉備後續軍隊的根基。”

劉備在蜀中的兵力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荊州人,而不是四川人。荊州與東吳交錯,荊州士眾都渴望到早日收復失地,迴歸故土。劉備決定東征與否,不能不考慮手下將士的意願,即隨後劉備後期提拔任用的文臣武將也都是荊州人。董和,董允父子,南郡枝江人,劉巴,零陵烝陽人,馬良,馬謖兄弟,襄陽宜城人,李嚴,南陽人,蔣琬,零陵人,楊儀,襄陽人,向朗,向寵,襄陽宜城人……連諸葛亮本人也是荊州人,「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日隆中”(《諸葛亮傳》裴松注引《漢晉春秋》)。其中的一些荊州人,內心深處,都希望重新奪取荊州。伐吳復荊,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人心所向,只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

說道到劉備伐吳,不得不提諸葛亮對伐吳的態度,史書上沒有見過諸葛亮對伐吳的明確意見,只見他在劉備伐吳失敗後感嘆:“法(正)直孝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中的前半句話很多人注意了,即法正若還健在,可以勸服劉備,讓他不要東征,這的肯定似乎諸葛亮不贊成伐吳,但後半句常被忽略:“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就是說,如果有法正這樣的人在身邊出謀劃策,隨時相助,還是有可能成功的。將這兩個句子合起來,可以發現,劉備東征時,諸葛亮並不堅決反對,如果諸葛葛亮堅決反對,史書也不會無

諸葛亮草船借箭,透過《三國演義》的廣為傳播,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然而,此事正史並無記載,完全是作者羅貫中的藝術創造。當然,羅貫中也是有所借鑑的,並非一點譜也沒有。

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在史書上是據可查的,《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濡須(今安徽巢縣西巢湖入長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堅守不出。

有一天,孫權借水面有薄霧,乘輕舟從濡須口闖入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孫權的輕舟行進五、六里,並且鼓樂齊鳴,但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整肅威武,恐怕有詐,不敢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隨後,曹操下令弓弩齊發,射擊吳船。不一會,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沉的危險。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一會,箭均船平,孫軍安全返航。曹操這才明白自己上當了。由此可見,草船借箭的並不是諸葛亮,而是東吳孫權,並且這件事是發生在赤壁之戰的五年之後。

在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之前,有些說書藝人已虛構了周瑜借箭的故事。元代刊行的《三國志平話》就有這樣一段情節:赤壁之戰中,周瑜和曹操在水上對陣,周瑜用帳幕遮住船隻,構成偽裝,曹操受騙,命令發箭。周瑜指揮船隻先以左面對著曹操的船,落滿箭後,又指揮部下掉轉船頭,以船的右面對著曹軍。不一會兒,周瑜的船隊滿船都是箭。周瑜下令回軍,約得箭數百隻。周瑜喜道:“謝丞相箭”。曹操聽說後大怒失色。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歷史小說,羅貫中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改寫的,他為了神化孔明,把借箭的主角換成了諸葛亮,但故事情節描繪得更加生動曲折。

如果再往後查,歷史也有一個借箭的戰例。那是唐代的張巡向敵人借箭。安史之亂期間,張巡曾鎮守雍丘(今河南省杞縣)。有一次,安祿山派軍隊圍攻雍丘,一連攻了四十多天。張巡孤軍作戰,眼看箭快用完。於是,他命人紮了一千多個草人,給穿上黑色衣服,然後把這些草人在黑夜時從城上悄悄的放下去。敵人以為是唐軍偷襲,連忙向草人放箭。張巡迅速下令把這些草人吊回城頭上,經清點,竟然得到了幾十萬支箭。不久,張巡真的派軍隊在黑夜中縋城而下,敵人以為又是些草人,竟毫無戒備,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張巡取得了大勝。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是兩彈元勳錢學森先祖,因貌醜命運坎坷,以拼搏逆襲成開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