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很多人都把這歸咎於德國人的好戰,這種說法不能說有錯,普魯士容克貴族跟秦國的軍功制度有點相似,功名利祿都來自於戰爭,因而聞戰則喜,恨不得天天打仗。
不過這樣看待德國人,至少是不夠全面。普魯士在崛起過程中也是頗有商業頭腦,一直跟北德意州各邦生意做得火熱,統一後的經濟發展也是可圈可點。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德國又會在1871年統一後,表現出強烈的擴張欲,從而引起英國的警覺呢?這跟德國皇帝信奉殖民地理論,有很大的關係。
德國是全球殖民的後來者,等他崛起時,地球已經被瓜分得差不多了,但凡像樣點的地方都被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給佔了,只剩下一些犄角旮旯。
德國皇帝卻相信一個國家要想成為世界級的強國,必須擁有足夠多的殖民地,英國就是最好的例子。這個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面積達到3300萬平方公里,成為控制著世界海洋的霸主。
德國要想超越英國,也必須擁有足夠多的殖民地,才能獲取廉價的原料,並傾銷本國的工業品。這種理論被稱為“生存空間”,後來又被希特勒借用過去,變成遺臭萬年的納粹理論。
不過,德國人在全球到處搶殖民地,包括我國的青島,還有東非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地方。但是,這些殖民地非但沒有拓展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反而成為巨大的包袱,還引起了英國人的警惕,從此把德國當成頭號敵人,置之死地而後快。
德國皇帝只想著開疆拓土的快樂,卻忽略了初心,這些殖民地既不能帶來廉價原料,又不能銷售德國工業品,到底有什麼用?德國佔領的殖民地都是窮鄉偏壤,幾乎什麼出產也沒有。我國的青島可以算是個例外,但青島在當時本身也沒有特色出產。
按當時的標準,非洲和大洋洲都是未開化地區,少數土著又哪裡有錢和需求去買德國工業品?所以,開拓殖民地對德國一點正面意義也沒有,德軍天女撒花似地部署到海外,最後都成了英國人的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