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古代中國文化大發展,百家爭鳴的繁榮時期,也是兵家繁盛的時刻,將星帥才尤如繁星當空,層出不窮。至今,春秋戰國時期,還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成語、典故。
其中,這“田氏代齊”,又叫田氏篡齊,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典故講的就是,一位因陳國國滅,逃來齊國避難的公子陳完,為避免被追殺,改名田完。沒想到,就是這個田完的子孫,把接納他避難的齊國姜氏,給篡位取代了。
一、田氏代齊,歷史上確有此事。
不過,田氏代齊,也是一個歷經齊國三代國君的較為漫長的歷程,不太熟悉這個過程的,可以參照司馬懿篡位曹魏,也是歷經了三代,才最終成功。
起初,齊景公在位時,田家田乞大力拉攏人心,比如歷史上就有著名的大斗出,小鬥進的作法,這個,就是田乞爭取齊國人心的高明作法,這段時間,算是爭取了大量人心。
之後,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齊國公族國、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不滿,動用手中私軍,打跑了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齊公,並自立為國相。這一階段,田家掌握了齊國的大部分權力。
這之後,田家就有點兒肆無忌憚了。公元前485年,吳、魯兩諸侯國聯合攻打齊國南方時,齊大夫鮑牧與齊悼公有矛盾,田乞藉機就把齊悼公給殺了,立其子壬為齊簡公,從此,田氏一家獨大,齊國內,再沒敢有反對的聲音。
這田家呢,也是開創了諸侯國內貴族當政一諸侯國國事的先例。
田乞死後,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恆借事生非,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進一步把持朝政,又以“脩功行賞”(也就是計功行賞,可以參考商鞅變法的做法)大力爭取人心。
這之後,田氏篡權的腳步,終於在等待多年後,變得有些迫不及待,不再有顧忌了。公元前391年,田恆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沒有另立國君,五年之後,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上孤島,自立為齊國國君。同年,迫於齊國的強大壓力,周天子周安王冊封田和為齊侯,號稱齊太公。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姓齊國自此滅亡。不過,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不使齊國離心,田和仍以“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田和之前的齊國,稱為“姜齊”。
不得不說,用一百多年的時間,完成國君更替,這個田氏,也算是比較仁慈了,而且,田氏篡齊後,並沒有對姜氏大開殺戒。
二、那為何有人懷疑“田氏代齊”是被太史公司馬遷欺騙了2000多年呢?
確實,據現有史料記載,不管是陳氏改名田氏的首次記載,還是“田氏篡齊”的首次出現,均來自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王朝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田氏代齊”的記載。
而另一個事實也是,無論是此前在《戰國策》《尚書》《春秋》等史料中,還是在同時期其它的史料中,卻從未記載過田氏篡齊的過程。
據說,為了這個事情,孔子當時還跑到魯國國君那裡,請求國君出兵討伐田氏,為姜氏做主。可惜,魯國國君,沒聽孔子的。
但為什麼孔子,不把他寫到他編的史書裡呢,因為,孔子認為,這是一件不符合禮儀的小事,而司馬遷則認為是大事。所以,孔子及其門人弟子,就沒把這件事情寫進去。何況,孔子去世的時候,田氏還沒完全完成篡位。
說實話,在當時春秋戰國,尤其是戰國的歷史背景下,這種君代臣、臣代君、君伐臣、臣攻君的事情,實在太多太頻繁了,就連周天子都不能倖免。最終,大周王朝末期,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爭霸的場面,剩下的諸侯國,要麼被滅,要麼附庸到七國之下了。而田氏代齊,在這樣的歷史大時代大背景下,確實是一件非常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
司馬遷覺得,田氏代齊是大事,所以,他在《史記》中明確記載了這件事情。確實,司馬遷並沒有欺騙讀者,田氏代齊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有相當多的印證和記載。
我想,大家都知道“田忌賽馬”的故事吧,這個故事中,齊威王已經是田氏了,而且是第四代田氏的齊王。
而且,這個齊威王在歷史上很有名啊,有很多典故都是在他身上產生的,比如:鄒忌說琴諫齊王、鄒忌諷齊王納諫、齊威王論寶、齊威王烹阿大夫、一鳴驚人等等,齊威王在位37年,也是一名非常有名的齊國君主。其他田姓齊王,像齊桓公、齊宣王也比較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