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軍打敗來犯的曹操,劉備取得荊州四郡:長沙、貴陽、武陵、零陵,而孫權獲得南郡一半,後劉備用江夏郡和孫權進行交換,也就是歷史上“劉備借荊州”的由來。
這一結果對劉備最有利,向北可以進攻襄陽、向西可以進取益州,但造成了一個負面影響,劉備集團分成了兩派:元老派和荊州派。
劉備一直尋找新的突破,不過一是沒有機會、二是顧及自己的名聲,事業停滯不前;公元211年,機會來了,曹操進攻漢中的張魯,劉璋恐慌,迎接劉備入川輔助,以增加實力,最終結果都知道了,二劉反目,公元214年益州反而被劉備奪取,再加上後來的漢中之戰,蜀漢實力達到最強盛。
在劉備入川時,率領的將領和士兵多為荊州本地人士,但是取得益州後,又形成益州派,說實話為了平衡各派系關係和平衡,跟隨自己多年的荊州派得到的好處並不多,引發了強烈的不滿,受制於劉備的領導能力,並沒有暴露出來。
公元219年,關羽失荊州,劉備決定伐吳,派張飛為前部,不想被部將範疆張達所殺!當時劉備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腦,喪失了前幾年的銳意。
那麼疑問來了:
一,範疆張達有何能力殺張飛?張飛單挑從來沒輸過,甚至呂布都敬畏張飛的勇猛。
二,二人是不是真的投靠東吳?為何上千裡竟然沒有被抓住?
三,如果真的投靠東吳,蜀漢伐吳時,孫權到底如何處理的二人?
歸根結底,老申以為根源就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劉備取得荊州的南方四郡,劉表主政荊州那麼多年,南方諸郡尚沒有完全歸服,何況短短几年的劉備?所以荊州派一直試圖脫離劉備。
範疆張達初步判斷就是荊州人士,因為兩個人可以輕鬆接近張飛,並且進入張飛的營帳,說明他們已經跟隨張飛很長時間了;二人從容逃到東吳說明路途中多有荊州人士為官駐守,串通一氣;對劉備本來就不服,之前蜀漢穩定,根本沒有機會逃脫,趁關羽身死、劉備伐吳之際,二人抓住機會,殺張飛(當時已是蜀漢二號人物),預先挫敗蜀漢銳氣,給荊州派出口氣;荊州生活習性和東吳接近,更趨向於併入東吳,再加上不殺降,所以二人絕對不會被孫權交給劉備,可能暗地裡安置妥當,也有可能隱居在荊州的某個地方,平安度過此生。這一切的悲劇早在劉備坐擁荊州時,已經埋下了,只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就會爆發,劉備對此一定會心知肚明,當張飛死訊傳來時,劉備的反應是:“咦,飛死已”,也就是說他心裡是想到這個結果的,只是出於維護自己的仁慈,沒有挑明這幾個派系、沒有儘早下手而已。
所以說這一切的根源,就在劉備,一輩子都在維護自己的聲譽,“桃園三結義”時的誓言,對他的心理也是一種束縛吧!但他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友誼卻影響了後世,成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