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人日節
打春牛
驚鬼
遼朝契丹人過春節
遼朝契丹人讓後世人們視為馬背民族,其形象是不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全是頭戴著皮帽子,帽子兩邊掛著很長的動物尾巴,身穿帶毛邊的袍子,腳蹬靴子。手拿弓箭騎著馬奔走草原,下馬走進氈房,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完喝完在喝奶茶,給世人一個彪悍的形象,遼朝契丹人有沒有節日,是不是也過春節,透過查閱資料,遼朝契丹人過春節的風俗和活動,雖然同各朝代稍有不同,其實是一脈相承,特別和唐朝以及北宋基本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別。
只是有些人帶有偏見,看遼朝契丹人的目光,總是停留在草原馬背和氈房上,沒有深入研究遼朝契丹人的歷史,所以,才把遼朝契丹人定位在馬背上,生活在草原氈房裡,不把遼朝看作是一個朝廷,把遼朝契丹人過春節,不與歷史各朝代過春節作對比,曲解成遼朝契丹人過春節和各朝代過春節不同,帶有偏見看待遼朝契丹人。
在漢武帝時期,以正月初一為“年”,春節被固定為每年的正月初一,後來的各朝各代一直沿用,傳承下來。
《遼史》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禮志六 嘉儀下記載,遼朝契丹人的春節,同各朝各代一樣,也是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各類活動在這一天開始,白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遼朝皇帝要接受朝賀,也就是遼朝王公大臣們,與各國使臣,向遼朝皇帝拜年。
唐朝過春節,拜年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唐朝拜年,要跪拜行大禮,晚輩給長輩拜年要跪拜,僕人給主人拜年要跪拜,官品低的要給官品高的拜年要跪拜。
遼朝同五代各朝及北宋並存,雙方節日相同,在和平年代不交戰的時期,每年雙方都互派使臣,共賀新春。除了給遼朝皇帝拜年外,還要給遼朝皇后以及皇太后拜年。
《遼史》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 禮志六 嘉儀下記載,拜年的方式是“拜禮”,親王要行四次禮,每次都是五拜,契丹和漢族文武百官,各國使臣每次也是五拜,向遼朝皇帝進酒,遼朝宣徽使在殿上向皇帝鞠躬,奏「臣宣答」,皇帝回覆「有敕」,遼朝親王以下文武百官再拜。遼朝宣徽使傳旨宣讀:「飲公等壽酒,與公等內外同慶。」遼朝皇帝飲酒,樂隊奏樂,殿上臣僚全都跪拜,齊呼萬歲。對於王公大臣來說,參加這個拜年活動是一個很受罪的事。宋朝韓琦在《安陽集使回戲成詩》中說出參加這項活動的苦衷“禮煩偏苦元正拜”。
唐朝過春節,另一個重要的習俗叫做“驅儺”。儺,是傳說中的疫鬼。傳說高陽氏的兒子,死後變成了疫鬼,他走到哪,就將瘟疫帶到哪,人們為了防止染上瘟疫,每年春節都會驅儺,這樣,疫鬼在這一年中,就不會來傳播瘟疫。
《遼史》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禮志六 嘉儀下 歲時雜儀記載,遼朝契丹人春節期間,也有驅鬼這項活動。就是要在這一天用糯米飯摻和白羊髓做成拳頭大小的飯糰,每一個氈帳放四十九枚。五更天時,各帳中人將飯糰從中隨意擲出,不一定都擲盡。天亮後,再檢查帳外的飯糰數量,如果得偶數就奏樂,舉行宴會;如果得奇數,就讓十二個巫師持箭搖鈴,繞帳歌呼,帳內人在爐中爆鹽、燒地拍鼠,叫做“驚鬼”,讓鬼離開。帳中人還要在氈帳內住滿七天才能外出。
唐朝過春節要祈福。到了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院中豎起一條布幡。布幡在空中隨風飄揚,人們在布幡下唸唸有詞,祈禱許願,祈求自己年年益壽,家中歲歲有餘。
《遼史》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禮志六 嘉儀下 歲時雜儀記載,到了立春,遼朝女人們進獻春聯,還要繪畫在淺藍色絲綢上作為旗幟,上面製成飛龍或者蟾蜍,來記述立春,祈福家中平安,年年有餘。
立春日,還有一項重要活動,鞭打春牛,象徵春耕開始。《鞭春牛》據《事物紀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所謂春牛,即用土捏塑的牛,立春前天,皇帝派人把春牛放於東郊祭壇(又稱春場、東堂)。立春日,迎回春牛,並將其放至官署,派人手執春杖(彩帛纏繞的柳枝),環繞春牛像四周,鞭打土牛至泥塊碎裂,叫作“鞭春牛”、“打土牛”,立春又稱“打春”。打碎的土塊被人們拿回家,當作聖物加以儲存,以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後來,歷朝歷代效仿,立春舉行鞭春牛活動,規勸人們不務農時,勤於農耕。
《遼史》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禮志六 嘉儀下記載,立春,遼朝也要鞭春牛,遼朝皇帝親自參加。遼朝皇帝出內殿,拜先帝御容,北南臣僚丹墀內合班,再拜。按官位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入殿,賜坐。遼朝皇帝進御容酒,北南臣僚再拜。一進酒,臣僚下殿,左右相向站立。皇帝戴幡勝,在按照臣僚官職高低賜給幡勝。幡勝,中國民間風俗。一種用金銀箔紙絹剪裁製作的裝飾品,有的形似幡旗,故名幡勝。臣僚戴完幡勝,皇帝在土牛前上香,三奠酒,不拜。樂隊奏樂,侍儀使跪拜進彩杖。皇帝鞭土牛,北南臣僚丹墀內合班,跪左膝,受彩杖,直起,再拜。祗候官念韻文。主管時令的司辰官報春到,臣僚鞭土牛三遍。臣僚鞭止,引節度使以上官員上殿,撒谷豆,擊土牛。撒谷豆,允許眾人奪取。臣僚依位坐,酒喝兩次,春盤端進來。春盤,唐朝以後,立春之日有吃春餅和生菜風俗。在盤子上面裝上餅和生菜,稱為春盤。酒喝三次結束,進行喝茶。隨後全起立。鞭春牛結束。
春節期間,還有一項傳統活動,農曆正月初七。古人相信天人感應,以年後第七日為人日。漢朝東方朔《佔書》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漢朝以後,人日逐漸從單一的占卜活動,發展成為包括慶祝和祭祀等活動的節日。到了唐代,相當重視人日節。唐朝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朝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增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
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漢朝東方朔《佔年書》記載,“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
《遼史》第五十三卷 志第二十二禮志六 嘉儀下 歲時雜儀記載,遼朝過人日節,也是正月初一。一雞、二狗、三豕、四羊、五馬、六牛,七日為人。也要占卜,晴為吉兆,陰為凶兆。正月初七還要在庭院中做煎餅,稱為“薰天”,祭祀人日節。
遼朝是唐朝末年,在中國大地上建立的國家,同五代和北宋都是各自割據的地方政權,繼承的是唐朝衣缽,就因為遼朝是以契丹少數民族為主導的政權,宋朝以敵對蔑視的思想,詆譭遼朝,誤導後世人,歷代以訛傳訛,把遼朝排斥在正統之外,加以邊緣化,不為人所重視,歷史就是歷史,任何人也顛倒不了,一個真實遼朝,終究會撥開雲霧,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