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40年至1842年,中英之間爆發的鴉片戰爭以大英帝國獲勝、清政府割地賠款而宣告結束。然而,這場戰爭的槍炮聲雖然伴隨著清廷代表在條約上簽字而停息遁跡,但其帶來的影響卻沒有就此終結。除卻《南京條約》造成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後果外,這場戰爭也讓其它殖民帝國看透了清政府軟弱無能的本質。於是,在資本擴張的驅動下,它們或以利誘,或以恫嚇,紛紛來華,試圖攫取同英不列顛帝國一樣的待遇利益。美國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鴉片戰爭

英不列顛帝國同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獲得了遠比鴉片貿易還要多的財富和利益,美國人自然難以沉得住氣。從1843年到1844年,美國政府多次遣使赴華談判,要求中方給予其同英國同等的通商條件。他們藉助欺騙、訛詐、示威等多種手段,終於以非戰爭方式與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得到了通商、關稅、領海、領事裁判等多方面的實際權益。同美國人簽訂的這一條約,實際上也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它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但是清政府對這些權益的認識就像它對當時的世界的認識一樣--迷茫無知。不僅是無知,清政府在條約簽訂過程中,還處處表現出同情、寬懷大度,處處只為維護自己的臉面,卻完全忽視了中華民族的利益。

《南京條約》簽訂現場

同情、憐憫美國人,以為可以聯美抗英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最討厭的帝國列強,當屬英國了。這個經過工業革命,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起來的歐洲國家,在鴉片戰爭中狠狠地打了大清帝國一頓,讓清政府是顏面掃地。要知道,清政府一向以“天朝大國”自居,把其它國家視為蠻夷之邦,根本不把它們放在眼裡,而這一回,卻被它視為“紅毛夷人”的彈丸島國打得狼狽不堪,自然是對其極度厭惡。而恰巧美國人也遣使來華請求通商。當時,清朝統治階層對美國的瞭解並不多,只知道美國與英國隔著一個海面,它原本是英國的屬國,但是飽受英國人的殘虐統治,所以有個叫華盛頓的美國人,帶領大家發動獨立戰爭,打敗英國,徹底擺脫英國而獨立建國。清朝統治者由此認為,美國人對英國有怨氣,可以聯合美國來對付英國。甚至,清朝統治者還對美國人遭受英國的欺壓而產生同情心。然而,事實證明,這不過是清朝統治者的一廂情願,以夷制夷更是不可取。美國人雖然在獨立戰爭中同英國打了一仗,但是它在攫取對華利益方面,跟英國是狼狽為奸的,英國向中國輸送鴉片牟利,美國也有鴉片販子參與進來。並且,美國人甚至比英國人更狠,比如後來的《望廈條約》在許多方面危害中國更甚。

只要臉面得到維護,其它方面都好商量

清政府特別注重大清的臉面,一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它國家都是蠻夷之邦。早在乾隆年間,英國便派了馬戛爾尼使團到中國。當時,清朝的官員接待了他們,並要求他們在面見皇帝時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但是,馬戛爾尼提出異議,說自己是代表英國國王來的,面見乾隆皇帝只能行平等的禮儀。乾隆很生氣,下令降低了接待規格。最後,馬戛爾尼只能單膝向乾隆下跪,此事就這樣算結束。除了跪拜禮儀之外,清政府對於外夷持國書進京是極為敏感、拒絕的。因為京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至高無上,豈能讓低賤的蠻夷隨意出入?精明的美國人看穿了這一點,不在這上面死抬槓,而是裝作恭敬、低微的樣子,自願將國書呈交給地方官代奏。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博得了清朝統治者的好感,因為美國人抬高了清政府的面子,讓清政府覺得很滿足,於是談判的事自然就好商量多了。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已經不夠理智清醒,既畏懼戰爭,又希冀透過安撫來達到息事寧人的結果,而基本上不考慮對本國本民族應有的權力和利益進行抗爭和保護,不顧人民的生活狀況,甚至還在很多細微之處仍以體面高尚自居,清政府答應《望廈條約》的這些行為是極其誤國和禍民的,但卻仍無所知,只顧沉浸在中國式的精神勝利法中,從這一點來說是極其荒謬的。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從壽命和身高上看,清朝誤我中華多少年?倒退回了原始社會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