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期間,孔融是個存在感不強的悲哀的男人,這位孔子的二十世孫,如同他小時候聽到的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長大後,除了一個“建安七子”,總其一生,孔融對漢室的貢獻並不大。
只能說,如同他的祖先孔子一樣,他生錯了時代,漢末的群雄紛爭,如同春秋時期,群雄並起一樣,是個不安分的時代,這個時代,不是靠文化吃飯的時代,孔融因為得罪曹操,最後遭殃,一併遭殃的還有他那個年幼的女兒......
孔融天資聰穎,“幼有異才”,小時候還是很有故事的。
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並被寫入了《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十歲時,孔融被名士陳韙調侃“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當即反脣相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一句話噎得陳韙面紅耳赤。眾人都稱讚孔融機智,李膺更是稱讚他“必為偉器”。
十六歲時,孔融哥哥孔褒的朋友張儉因罪被通緝,投奔孔家,孔褒不在,孔融自作主張收留張儉。
事情敗露後,張儉脫逃,孔褒、孔融便被捕入獄,後來兄弟二人與母親“一門爭義”,結果朝廷只治了孔褒的罪。
沒想到,哥哥的死反而成就了孔融,“融由是顯名”。
後來,孔融受到司徒楊賜的徵召,開始步入仕途。
孔融不畏權貴,敢於直言,名氣越來越大,“海內英俊皆信服之”。
曹操掌權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全憑自主,孔融知道曹操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所以心中對曹操十分不滿,立志要平定國家的危難。
可是孔融這個人自視清高,卻缺乏才能,“負有高氣”、“才疏意廣”,對手偏偏又是“亂世奸雄”的曹操,自然不是對手。
孔融年少成名,難免有些心高氣傲、豪放不羈。
他始終貫徹“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式的語言風格,經常毫不遮掩地頂撞曹操。
曹操曾因饑荒戰亂頒佈過一道禁酒令,孔融三番五次給曹操寫信進行反駁,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曹操征討烏桓時,孔融又一味挖苦嘲諷。
最有名的,要數搶甄氏那件。曹操攻下鄴城後,聽說袁紹之子袁熙之妻甄氏貌美,想將其納為妾室,卻沒想到被兒子曹丕搶了先,將甄氏納為了妾室。
這件事被孔融知道後,他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以後,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
曹操信以為真,還翻閱典籍查詢,卻找不到關於此事的記載。
曹操便叫來孔融詢問,孔融輕蔑地說:“以現在的事情來推測,必定是這樣的。”曹操這才明白,原來孔融是在諷刺他,由此更加記恨孔融。
孔融的這種性格與做法引發了曹操的猜忌和疑慮,但是顧忌孔融的名聲在外,“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所以只得一直忍耐著。
建安十三年(208年),郗慮的誣陷孔融,曹操長期積累的猜疑忌妒終於爆發。
曹操早已對孔融忍無可忍,就趁機指使下屬告發孔融“招合徒眾”、“欲規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跌蕩放言”等罪名,將孔融判為死罪。
孔融被害時,他的兒子九歲、女兒七歲,二人因年幼得以保全,寄養到了別人家中。
孔融被捕,家中亂作一團,兄妹二人卻不為所動,依舊專心對弈。
身邊的人問他們:“父親被捕,你們為什麼視若無睹?”
妹妹說了一句話,就此成為經典:“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後來也就演化成了我們所知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後面還有一句更絕的,那家主人給他們肉汁喝,男孩口渴就喝了。妹妹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聽了大哭,然後不再喝一口。
孔融女兒的這些話後來被人報給了曹操,曹操一聽這還了得,這女娃要留著,長大還不得報仇啊,便下令將孔融的兒女一起殺掉。
雖然結局悲慘,但值得欽佩的是,孔融的女兒還是很有骨氣的,臨刑前,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然後,面不改色引頸就刑,當時的人都替她們感到敬佩和惋惜。相信孔融有這樣的女兒,也會為她而驕傲吧。
-
1 #
-
2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3 #
生死大事,誰能如七歲幼女如此無懼,今日方知
-
4 #
女兒隨爹還真是,都是大口張開城府小
-
5 #
現在依法辦事,哪有株連之說!阻礙並剝奪人才的成長和生命。
-
6 #
簡單講就是倔強青銅。倔強的剛,剛不過還一定硬剛。
-
7 #
了斷自己還不如用智力創造一切……如果是愛國的應該多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動不動就犧牲性命
-
8 #
歷史不能胡編亂造!
-
9 #
以曹操的性格,估計即使孔融子女沒說這樣的話,遲早也會被殺吧!所謂覆巢之下 復有完卵乎?真是一點也不差!
-
10 #
是要恥笑孔融不識時務嗎?這才是士大夫的操守,現在社會有幾個敢這樣做的?都是一群識時務的”“俊傑”!
-
11 #
殺人子女,自己也子女不存……
毫無城府 枉送性命 還搭上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