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脆弱的世界和平

前文說過,《巴黎非戰公約》和《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種原則及政策之條約》一起構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國際體系,但是以英國和法國組成的國際聯盟並不能在國際事務上完全說了算,因為英國和法國為首組成的國際聯盟裡的高階董事只有: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而當時兩個強國:美國和蘇聯並沒有加入國際聯盟,這也就意味著支撐國際聯盟的平臺,並不牢靠。

《白里安-凱洛格非戰公約》(也就是《巴黎非戰公約》)簽訂現場

《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種原則及政策之條約》苦了日本,本來嘛,藉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人互掐的良機,日本都打算把中國獨吞了,現在倒好了,大家工商業“機會均等”,日本覺得很委屈:煮熟的鴨子竟然飛了,這是什麼意思嘛!

那麼請問《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種原則及政策之條約》真的對日本來說是委屈嗎?

當時的日本,在國際上是公認的一等強國。拿《九國公約》(也就是《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種原則及政策之條約》)來說,該公約對於中國有保全領土主權與機會均等的種種條款。對於中國而言,這是一種恥辱,其實對於日本而言,反而是一種“榮耀”,因為對於日本而言,他並沒有獨自吞下整個中國的實力和底氣。就好比大家一起吃飯,人家請你坐在首席,你卻非要霸佔整個桌子讓所有人都走開。這種無限制的野心在明治天皇去世之後,日本在外交上就不再擁有之前的小心翼翼和如履薄冰,其大張旗鼓的擴張政策反而加劇了世界的疑心:例如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蘇聯在遠東的兵力從之前的幾乎不設防增至了幾十萬;在遠東的新加坡,英國建設起了遠東最大的軍港。

《九國公約》確定一戰之後遠東的利益分配體系

早在俾斯麥時期的德國,普魯士在明明打贏了普奧戰爭之後,卻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維也納,這也是變相的保護自己以免在將來的普法戰爭裡兩面受敵,暫時放棄眼前的利益讓德國最終得到了統一!因為老謀深算的俾斯麥深知,德國並沒有強大到可以四面樹敵,如果得罪了自己全部的鄰居,那麼德國將陷入外交的絕境

德國首相俾斯麥,在任期首相間統一了整個德國

那麼當時的日本,到底是一個能夠堪比美蘇英法的強國嗎?

在20年代美國著名的“柯立芝繁榮”時期,太平洋上的美日航線一直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僅美國一國就承銷了日本出口商品的40%,並向日本提供了30%的進口物。日本從中國和印度以低廉的價格買入原料,透過藉助並且引進歐美先進的技術並且依靠日本低廉的工資水平迅速發展起來的加工工業(尤其是棉紡業),將生產的大宗消費品出口至歐洲特別是的美國的市場以踏入世界經濟圈的梯隊

1920年代的美國,經濟迅速發展,史稱“柯立志繁榮”

對於日本這種經濟生產模式,以下摘自於原文:約瑟夫 格魯參觀日本絲廠的日記:

1932年11月2日

今晨愛麗絲、埃爾西和我在商務參贊巴茨夫婦的陪同下,赴大宮參觀片倉繅絲廠…………全日本生產的92%的生絲都銷往美國。最有趣的工序是抽絲,機器排成長龍,數以百計的日本姑娘同時看管著二十臺各不相連的機器,五個繭上的絲透過一個洞眼扭成一股線…………

以上的文字想必大家也能看清楚當時美日之間不對等的經濟關係了:美國和歐洲依靠著工業革命和遼闊的國土掌握著技術、資金和原料,而日本卻因為人口眾多和資源匱乏的先天劣勢,只有廉價的勞動力。所以日本和美國乃至全世界之間的關係,表面上顯得大家“機會均等”,“門戶開放”,其實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上看,兩國之間的經濟關係顯得則是完全的不對等。面對著美國的技術、資本、資源三重優勢的擠壓,美日之間存在的摩擦和矛盾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戰後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史稱“大正民主”

當時的日本在世界產業鏈中的位置,促使了日本這種勞動密集型畸形的產業結構。而伴隨著日本產業的發展和投資額的上漲,過去廉價的勞動力也由因為工人工資水平提高逐漸失去了對外的競爭力。作為資本家,為了提高利潤,不得不壓低工人工資待遇,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增大,工人的生活負擔加重,消費者也由於沒有消費的資金導致龐大的產能無法內部消化。

富的富死,窮得窮死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全世界百廢待興,經濟呈現上升的趨勢,導致日本城市的人口大幅增加,在城市出現了大批的中產階級,新生的市民階層們開始出現了自己的政治需求。明治開國已經五十餘年,然而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財閥壟斷經濟依舊佔據高位,主導著國家的經濟政治命脈,所謂的“大正民主”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人心思變”。

1876年,日本第一家火柴廠,第二年,日本火柴便出口國外

過去的日本是靠著政府幫忙,發展自己本民族的工業,那麼政府投入的錢請問又是從哪裡來的?日本實業家矢野恆太曾經統計過:“課於消費者約百分之四十,課於所得者約有百分之二十一,課於財產者百分之二十,其他的雜稅約佔有百分之十九,且絕大多數含有消費性質”。也就是說日本近半以上的錢都是透過消費稅進行徵收的,然而在當時的日本,農民的佔比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從農民身上徵稅讓這些農民生活在了窮困困苦之中,農村的負債已經不能夠進行償還。這也變相造就了一戰之後日本的移民潮,大多數日本人紛紛移民美洲和朝鮮以謀他路。

九一八事變之後,大量的日本人來到中國東北

農民要種地,種出來的大米卻因為自己急需現金不得不把自己的口糧也挑到集市上去賣,卻最終又得花錢贖回自己的口糧,這一來一回,農民的資產被雁過拔毛,徒增日本的貿易數字,實際上日本底層民眾的貧困依舊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是變本加厲的貧窮,而日本的工商界卻日進斗金,完成了對財富的積累。

經濟大危機,禍從天上來

畢竟日本相對於當時的列強而言:既沒有英法這種老牌國家幾百年積攢的殖民地作為家底,也沒有美蘇這種本身的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家當。這也就說明,這種代加工的產業極度依賴國際間的貿易體系,要是經濟形勢不錯也就算了,結果偏偏趕上了個1929-1933世界經濟大危機的災年,日本工廠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矛盾尖銳,這個時候再“機會均等”咱們得餓死,但是身居高位老一輩的政治家們自然是體會不到年輕人的生活處境,畢竟危機再嚴重最先餓肚子又不是現在已經身居高位的老人們,日本軍部的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再年青一杯的心裡埋下的種子,日本社會矛盾的尖銳也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步迸發,最後乃至不可逆轉之勢。

1929-1933經濟大危機

1929年至1933年的全球大蕭條,更是給日本這個根基薄弱的工業國家造成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在大蕭條前一年,日本的對外貿易總額為43.6億日元,然而在大蕭條期間,日本的對外貿易總額卻銳減到了27億日元;同理,在大蕭條前一年,日本的工業生產總值為77億日元,然而在大蕭條期間,這個數字銳減到了不足45億日元,日本境內先後倒閉破產的大型公司有1600多家,日本全國失業總人數有250萬,廣大基層民眾不得不男的賣苦力女的賣身來餬口度日,甚至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還有人賣兒賣女。貧窮是產生不滿的土壤,姑且先不論日本法西斯運動和軍部囂張到何等地步,這是後話。但在當時,馬克思的《資本論》早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就在日本累計銷售了一百多萬冊,如果用馬克思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進行分析,日本已經具備暴動革命的條件了

尾聲

“黑船來航”驚醒了一個東方的國家,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人的錢,又將這個新興的國家引入了一個飽受外界世界誘惑的世界。日本有一個博士叫河上肇,這人最有名的就是寫了一本書叫《貧乏物語》,本來打算就寫寫賺點外快的,該本書籍主要描述了日本無產階級的由來和痛苦,沒想到成了暢銷書籍,最後卻遭到了日本當局的注意鋃鐺入獄。

那麼為什麼日本的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轉型和緩解?日本軍部的上臺和社會矛盾的危機為何不可避免?明天將為大家詳細地分析日本政壇與社會、政客與軍部的割裂始末,為大家帶來一個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的日本。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手下不到2千人,朝廷一幫豬隊友,遠在西域他是怎麼堅守30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