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順帝治理大元的時間裡,至正新政是他最為清醒的時期。1340年平滅伯顏後,在脫脫支援下勵精圖治,讓元朝竟有了中興的氛圍。這種中興是元惠宗繼續元世祖施行的“附會漢法”的政策。“附會漢法”首先是儒家化,其次是風俗漢化。
儒家化是基礎,沒有儒家化,元朝就不可能真正地進入穩定發展期。但是風俗漢化則有益於民族融合,明朝建立後,留在明朝的蒙古族同胞,其就是風俗化的結果。
道同作為朱元璋手下的縣令,深受儒家化影響,最終被朱亮祖陷害被殺。朱元璋知道後將朱亮祖鞭殺,在這時,道同其實已經被明太祖一視同仁了。為什麼?就在於風俗漢化的結果。
儒家化歷程何以失敗
元朝統治的儒家化是從耶律楚(1190-1244年)才開始的。自從1215年耶律楚才臣服忽必烈開始,蒙古帝國開始儒家化歷程,到元亡時間已經長達150年。為什麼沒有成功呢?其儒家化速度比遼國、金國速度要慢多了,與後世的清朝相比更顯得慢。這主要是蒙古統治者的原初文化影響深遠。
蒙古統治者從原始社會晚期奴隸社會早期一躍而成封建社會,其時間拓展很久,再加上元世祖雖然實行“漢法”,但對於自身蒙古原有傳統仍然比較保守。就是對“附會漢法”非常支援的元世祖忽必烈也屬於保守派。
元朝三大問題沒有解決好
太子真金理政後,對劉秉忠、姚樞的政策進行積極推行,導致父子二人反目。最終,真金亡故。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惠宗都曾經積極推行過,試圖將元朝的統治推入“逐步儒化”的政策,然而,始終受到極為強大的勢力阻止。
這種阻力主要有三點:
其一:蒙古人作為勝利者,與遼、金中前期所面臨的問題一樣:諸王、貴族、官僚群體反對改變風俗,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損
蒙古帝國時期,攻城略地都是以掠奪為主,然後分封給諸王貴族。這點從來沒有改變過,但是如果元朝皇帝的封賜少了,那麼,各地諸王對元朝皇帝的軍事支援也就小了。這一點在遼、金時期比較明顯。像著名的富弼說服遼主不要南下,用的就是挑撥君主和貴族的矛盾。打仗遼國君主損失,但打完得“賞賜”貴族遼主再次損失,貴族則無論勝負都是實力增強。
元朝雖然財政收入較多,但軍費、賞賜費用、冗官冗員、佛事費用都將財政變成入不敷出。賞賜,不僅蒙古大汗、元朝皇帝賞賜,還包括太后、皇后、太子以各種旨意的賞賜。武宗即位的大朝會僅賞賜就用去了520萬錠(包括當時記載的420萬已用、100萬尚未支出,那麼,可以想見零星的後來新增由於當時的財政制度不健全也會有沒有記錄的事情)。各種各樣的賞賜(賞賜人員從上到下,從諸王到僧道無不包括)、佛事直接造成財政空虛。
軍事費用開支巨大。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月的南征,從元旦到二月中旬一個半月的軍費開支50萬錠,就相當於唐朝天寶年間全國稅收的10倍。
其二:除了元世祖外,歷朝歷代皇帝都受到權臣的掣肘,沒有權力推行“附會漢法”政策
元世祖時期的阿合馬、桑哥;武宗時期的哈拉哈孫;仁宗時期的鐵木迭兒;英宗時期的鐵失;泰定時期的旭邁傑;文宗時期的燕鐵木兒;順帝時的伯顏。
元大都遺址公園
從1307年成宗駕崩到1333年順帝即位,24年間有九個皇帝先後上臺,其中都是權臣掌控皇權。忽必烈去世後,經歷了“武仁授受”“南坡之變”“兩都之戰”“父子內戰”四次戰亂。不斷軍事政變的背後就是蒙古初始文化、儒家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畏兀爾文化之間的競爭;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人的競爭。
其三:因為貪腐、歧視、戰亂、經濟政策失敗等,造成通貨膨脹極為嚴重,但是統治階層仍然沒有停止自我享樂
紙幣是元朝的主流貨幣之一,元朝也被世人稱為“世界性紙幣帝國”,因為元朝畢竟與四大汗國有名義上的宗主關係,所以,元朝的紙幣在當時可以被稱作世界性貨幣。但是這種“紙幣帝國”是不穩固的。令人可惜的是,明朝並沒有吸取元朝的教訓,朱元璋、朱棣父子發行了大量的紙幣,從而使得大明紙幣出生伊始就揹負著“通貨膨脹”的惡名,被世人稱作“明朝第一惡政”。
例如米價從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統鈔一貫可以買一石米,之後每年漲一倍多,到了至元二十四年以後開始平穩並降低,到了大德十年十貫買一石。之後再上漲至至大四年二十五貫買一石、至正十五年(1355年)為六十七貫買一石。
全國範圍內不同地區的糧價都有所不同,像杭州的糧價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竟然漲到了二十五貫買一斗米。
上述三大問題結合貪官汙吏遍地等中原政權也會有的問題,在自然災害的導引下,紅巾軍起義就這樣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