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14年5月3日,當昂古萊姆公爵夫人與他的丈夫再次踏上祖國的故土,迎接他們的是萬人空巷的巴黎。

所有人都急切地想目睹這位法國王室末代公主的風采,有好幾位女士都激動得暈了過去,還有人鼓掌、歡呼,涕淚交零。

她凝視著這些曾經將他的父母、家人送上斷頭臺的巴黎人,眼眶紅紅的,據說是長期流淚所引發的炎症。

此時的她36歲,在近20年的流亡生涯之後,已不是那個被鎖在聖殿中不知所措的少女。

她的歸來,要讓那些殘殺王室成員,開啟恐怖統治的“革命”暴徒付出鮮血的代價。

01

法蘭西的女兒

1778年的冬天,路易十六與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在結婚八年後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孩子——瑪麗·特蕾莎·夏洛特

她繼承了母親的美貌和父親的藍眼睛。

八歲的瑪麗·特蕾莎·夏洛特公主(1786)

名字中的“瑪麗·特蕾莎”來自她的外祖母,匈牙利與克羅埃西亞女王瑪麗婭·特蕾莎;“夏洛特”則是為了紀念瑪麗王后最喜愛的姐姐;暱稱為“夏洛特”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后瑪麗亞·卡羅萊納。

正如瑪麗王后所說:“兒子將屬於國家,你將屬於我。”

瑪麗·特蕾莎從小在凡爾賽宮中長大,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接受了最好的禮儀與人文教育。

瑪麗·特蕾莎和弟弟路易·約瑟夫與母親瑪麗·安託瓦奈特散步(1785)

據奧伯基希男爵夫人回憶,她成長為一個可愛活潑,自尊心極強的小公主;

而她的母親,與其在戲劇中追求極奢浮華生活的貴族形象相反,從不忘記讓女兒瞭解窮人的生活與苦難。

(實際上,在瑪麗王后來到法國宮廷之前,王室財庫就已虧空,並且她從未說過“窮人吃不起麵包,為何不吃奶油蛋糕”這種鬼話。)

法國王后瑪麗·安託瓦奈特

當瑪麗·特蕾莎公主只有10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在攻陷巴士底獄的呼聲中爆發了。

同年10月6日,一眾狂熱的革命黨人和國民衛隊士兵闖入凡爾賽宮,殺害守衛並將王室成員全部押回巴黎,將他們軟禁在杜伊勒裡宮。

嗅到了死亡的氣息,瑪麗·特蕾莎的父母決定帶著她與弟弟路易·查爾斯、姑姑伊麗莎白一同逃去保王黨佔據的蒙梅地的要塞。

但事與願違,國王一行在瓦雷納-昂納戈訥地區被認出,再次被押回巴黎。這一次,迎接他們的懲罰將是折磨、審判與斷頭臺。

02

聖殿孤兒

不久,杜伊勒裡宮也被暴徒攻破。

王室一家隨後被關進聖殿監獄,這將是瑪麗·特蕾莎與她所有親人訣別的地方。

1793年1月21日,她的父親被判處死刑;10月16日,母親也被處死。他們都在無數巴黎民眾的注視下死在了斷頭臺上。

這一年,瑪麗·特蕾莎14歲。

被禁錮在監獄中、與姑姑伊麗莎白相依為命的她還並不知曉真相。

路易十六被處死在斷頭臺上

而她的叔叔普羅旺斯伯爵成功向科隆大主教尋求庇護,宣佈她7歲的弟弟為路易十七。

年幼的小王子就這樣成了政治犧牲品,在地牢中被鞭打、折磨致死,甚至還被革命派構陷與母親的亂倫罪。

這都只是為了抹黑瑪麗王后與強調革命的正當。

1794年5月,瑪麗·特蕾莎的姑姑伊麗莎白也被押上斷頭臺,與世隔絕的聖殿監獄中只剩下她一人。

1790-1800年間的聖殿監獄

她開始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同守衛說話。

但孤獨沒有擊倒她,她在獄中牆壁上寫下的文字雖飽含悲痛,卻富有仁慈的勇氣,足以讓我們窺見這位命途多舛的15歲公主的內心:

Marie-Thérèse-Charlotte est la plus malheureuse personne du monde.

Elle ne peut obtenir de savoir des nouvelles de sa mère,

pas même d’être réunie à elle quoiqu’elle l’ait demandé mille fois.

Vive ma bonne mère que j’aime bien et dont je ne peux savoir des nouvelles.

Ô mon père, veillez sur moi du haut du ciel!

Ô Mon dieu, pardonnez à ceux qui ont fait mourir mes parents!

瑪麗·特蕾莎·夏洛特是世界上最不快樂的人。

她無法得知母親的訊息,更別說與之團聚,即使她已經懇求了一千次。

願我最愛的母親長命百歲,雖然我已無法聯絡她。

噢,我的父親,請在天上守護我!

噢,我的主,請原諒那些殺死我父母的人!”

也許她已知曉父親的死訊,卻還對母親的生存抱有一絲希望,或是聽到傳聞卻不願接受,但無論如何,她已成為路易十六唯一倖存的女兒,法蘭西最後的公主

她的仰慕者甚至租下了聖殿塔對面的公寓來瞻仰她,她成為了保皇黨心中的聖女。

“聖殿孤兒”這個稱號將縈繞她一生,使她成為無數詩歌、小說與奧西風格民謠的女主人公的同時,也將是她一生的夢魘。

身著孝服,瑪麗·特蕾莎公主,維也納(1796)胸前佩戴的勳章上雕刻的是其父母與弟弟的頭像

1794年五月,羅伯斯庇爾——力主處死路易十六夫婦的雅各賓黨領袖曾造訪瑪麗·特蕾莎的牢房,沒有人知道這位激進的革命家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

但傳聞中——並十分可能是事實——瑪麗·特蕾莎在獄中曾被下毒導致終生不育、遭遇強姦與非人的折磨。

革命黨人甚至下令不要將她的屍體用任何刀具刺穿,以免留下毒藥的痕跡。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若不是兩個月後的“熱月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的恐怖統治,瑪麗·特蕾莎永遠也等不到成年的那一天。

03

復仇的公主

雅各賓專政結束後,極端的革命氣氛稍微緩和了些。

1795年,瑪麗·特蕾莎17歲生日前夕,她被作為交換法國政治犯的籌碼釋放,在一隊騎兵的護送下被移交給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

終於在經歷了將近七年監禁之後,法蘭西末代公主、波旁王室的希望瑪麗·特蕾莎重獲自由。

弗朗西斯二世計劃將瑪麗·特蕾莎嫁給他的弟弟查爾斯·路易大公,但被公主婉拒,因為她已心有所屬——叔叔普羅旺斯伯爵(彼時已宣佈成為路易十八)的弟弟,未來法蘭西的繼任者查理十世的長子昂古萊姆公爵路易·安託萬

昂古勒姆公爵路易·安託萬(1827)

雖是表親,但這種婚事在當時的歐洲王室中並不罕見。

1799年,瑪麗·特蕾莎在沙皇保祿一世的庇護下,離開維也納,與她的叔叔和未婚夫在庫爾蘭的米塔城堡(今拉脫維亞的葉爾加瓦)團聚,不久便舉行了婚禮。

從那一刻起,瑪麗·特蕾莎的命運就與政治緊緊地聯絡在了一起。

昂古勒姆公爵夫人

她與叔叔路易十八以“革命倖存者”的姿態在歐洲大陸與大不列顛島上活動,獲取其他王室的同情,召集保王黨一派的支援。

他們的聯手甚至比她與昂古萊姆公爵的聯姻更加重要,後者是一個口吃、害羞和被動的年輕人,顯然與瑪麗·特蕾莎復辟波旁王朝的理想相去甚遠。

可以想象的是,這位在大革命中家破人亡,受盡凌辱的公主的一生已經與復仇緊密相依了。

1814年,拿破崙一世退位,波旁王室復辟,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瑪麗·特蕾莎的流亡生涯暫時告一段落,回到巴黎,而路易十八也在他的哥哥路易十六被處死的21年後繼承了法國王位。

迴歸的時候是個五月的豔陽天,她在陽光下接受仰慕者與臣民的鮮花與歡呼。

而當21年前她趁著冬夜的暮色離開時,是如此孤獨與狼狽,她陷入一陣恍惚,不知道該如何迴應這些迎接她的熱情大眾。

她並不恨他們,但她也找不到理由去愛——若是當時他們對她的父親、母親與弟弟有這樣的擁護與熱情,她的一生當幸福無憂,不會被拷上創傷與痛苦的枷鎖。

此時,大量的宣傳手冊與肖像作品使瑪麗·特蕾莎成為法蘭西和解與復興的標誌,還有許多小說與戲劇圍繞“聖殿孤兒”展開,她不再是公主,而屹然成為文學作品中悲慘與傳奇人物的象徵。

聖殿孤兒

相比於她的叔叔路易十八,她明顯更具有話題性。

血腥、監獄、黑暗、斷頭臺,這些詞語透過文學作品,與瑪麗·特蕾莎永遠綁在了一起。

作為唯一在那場災難中存活下來的路易十六的後代,瑪麗·特蕾莎開始在輿論與同情中承受著過於沉重的壓力,更別提共和黨與拿破崙派的懷疑。

數百人假冒是她的弟弟路易·查爾斯,使她燃起希望又精疲力竭,而巴黎宮殿中的美好回憶如今都化作金色的灰塵,像鬼魂一樣纏著她。

沒過多久,昂古萊姆公爵夫人的身體就每況愈下,她決定離開巴黎;但在離開之前,她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在現今巴黎八區佇立著一個名為“贖罪”的天主禮拜堂(Chapelle Expiatoire),其前身是馬德琳墓地,曾有3000餘名法國革命的罹難者埋葬於此,包括瑪麗·特蕾莎的父母,路易十六和瑪麗·安託瓦內特。

贖罪禮拜堂,巴黎八區

瑪麗·特蕾莎在此緬懷她逝去的親人,聽那些經歷過大革命的人講述王室成員被害的經過。

她重新將他們的遺體安葬在作為法國王室墓地的聖·丹尼斯教堂,並舉辦了一場遲到22年的葬禮。

當然,瑪麗·特蕾莎對於那些加害者毫不手下留情,曾經在獄中折磨過她的人都被悉數置於死地。

而對於那些幫助過她家的人,她也心存感激,包括為他父母守墓的戴斯克羅索先生,後來公爵夫人賜予了他騎士榮譽與相當豐厚的養老金。

20餘年來的仇恨似乎就此畫上了句號,但只有瑪麗·特蕾莎明白有些創傷是永恆的,最終也將會被她帶進墳墓裡去。

04

尾 聲

1815年3月,波旁王室復辟不到一年後,拿破崙捲土重來,開啟了著名的“百日王朝”。

路易十八逃離法國,昂古萊姆公爵不得不也到圖盧茲避難,而瑪麗·特蕾莎選擇堅守波爾多,每日視察軍隊、鼓舞士氣,並頑強抵抗。

終於在6月18日,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之後,波旁王室再次復辟,回到巴黎。

昂古萊姆公爵夫人也因她在內戰中的英勇表現顛覆了其“聖殿孤兒”的形象而轉變為民族英雄。

她也因在波爾多的所作所為被拿破崙稱為“波旁家族唯一的男人”(le seul homme de la famille des Bourbons)。

昂古勒姆公爵夫人在波爾多附近登船(1818)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爆發,波旁王室在中產與工人階級的反抗聲中搖搖欲墜,繼位6年的查理十世不得不簽署退位文書。

昂古萊姆公爵繼任,並於20分鐘後退位,瑪麗·特蕾莎也象徵性地當了20分鐘的法國王后,與她母親瑪麗·安託瓦內特的頭銜一樣。

最終,瑪麗·特蕾莎再度踏上流亡的旅程,此後再未踏上法蘭西的國土,波旁王朝隨之覆滅。

在她母親逝世後的五十八年零三天,瑪麗·特蕾莎也因肺部感染,在1851年10月19日,追隨她的親人而去。

編輯說明

校對 / 歐皇喵

封面 / 姜博約

排版 / 散步魚丸

活動策劃 / 火車便當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抗戰時期,6個小日本就能守住一個城?為何城中百姓會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