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7日,歐洲戰事宣告結束,但是在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還是如火如荼。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戰爭進行了預估,也許還要再打18個月。為此,美軍已經開始擬定進攻日本本土的兩棲登陸計劃。
首先是1945年11月1日開始“奧林匹克行動”,美國11個陸軍師和3個海軍陸戰隊師在九州島發起登陸作戰。佔領九州南部後,迅速建立起密集的機場網路,對九州北部和本州進行空中轟炸。
如果持續轟炸還不能讓日本投降,就要執行下一步“花環”行動,在1946年3月1日,集中12個陸軍師和3個海軍陸戰隊師登陸本州,繼續向東京平原推進。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對登陸作戰的傷亡做出了預估,預計在“奧林匹克行動”中將陣亡21000-27500人,傷85000-105000人;在“花環”行動中將陣亡22500人,傷65000人,這同麥克阿瑟預想的差不多。馬歇爾則比較悲觀,他認為美軍至少會傷亡25萬人,說不準也許會超過100萬人。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官尼米茲對日本自殺性飛機和自殺性潛艇還心有餘悸,軍艦靠近日本本土恐怕就會淪為活靶子,他更支援馬歇爾最悲觀的預估。
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飛機
日本神風特攻隊執行有去無回的任務前的合影
日本攜帶兩枚魚雷的袖珍潛艇,執行自殺式攻擊
日本投降時船廠堆積如山的袖珍潛艇
根據情報分析,當時日本確實正在制定“戰至最後一人”的防禦計劃。日本的打算不再是像沖繩那樣的“小打小鬧”讓美軍才傷亡7萬多人,而是發起全民抵抗,讓美國“鬼畜”在九州登陸中遭受難以承受的損失,使美國感受到日軍和平民的“決死精神”。
接受軍事訓練的日本兒童
接受軍事訓練的日本少女
這樣美國如果決心繼續登陸本州,就不得不考慮更大的犧牲,美國政府將受到國內各方面的巨大壓力,東京平原關鍵戰役會延遲甚至取消。日本就有時間爭取談判或者有利的投降條件。
根據日本在太平洋的戰例和民族特性,美國毫不懷疑他們會發動平民進行決死一戰。因此美國在原子彈試驗成功後,以馬歇爾為首的一大批將領支援馬上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但是遭到了艾森豪威爾和科學家們的反對。艾森豪威爾覺得繼續戰略轟炸就可以迫使日本投降,科學家們認為不應該開啟原子彈這個潘多拉魔盒。
最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出於政治上的考慮,還是決定使用原子彈。杜魯門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首先可以避免美國士兵大量的傷亡,這是每個美國總統獲得國內支援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二,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最大的敵人還是蘇聯。蘇聯當時已經在向遠東調集軍事力量,杜魯門一定要在蘇聯參與進來之前打垮日本的鬥志,免得蘇聯在太平洋戰場沒付出什麼代價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三,作為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主導力量,美國認為自己拯救了世界。作為戰後世界的領袖,要亮出新式武器秀肌肉,來鞏固本國的地位。
當日本最後拒絕了《波茨坦公告》對其的投降敦促後,命運便不可更改,兩顆原子彈最終落到了日本,成為日本人永遠無法抹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