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天會七年(1129年),金太宗對統治區內的成名下一道命令:“民禁漢服,削髮不如式者,死!”從這以後,女真族的民眾服飾和髮飾實現統一,與漢族及中原地區的其他民族大有不同。
這一習俗一直沿襲到努爾哈赤時期,當時的女真共分為兩大型別和三個部分,型別有生女真和熟女真,不同的部分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一統志》)。
建州女真中的努爾哈赤崛起以後,開始統一女真各部,同時推行統一的髮飾。如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在大淩河之役取得勝利以後,命令“歸降將士等剃髮”,一來是檢驗他們的歸順之心,二來是要求同化以方便管理。
入關以後,類似“剃髮易服”的舉措得到推行,不過引起漢族和苗人的激烈反抗(統治者曾因剃髮易服而將苗人趕盡殺絕)。之所以反抗,與文化習俗、民族自尊等有關。有人就說,“剃髮易服”非常醜,那麼到底有多醜呢?
剃髮易服的背景和沿革“剃髮易服”並不只針對漢族,包括被統治在當時清政府統治範圍內的大部分民族,有漢、蒙及南方諸多少數民族等。其基本要求是剃滿族髮型、穿滿族服飾,革除其他民族對統治帶來的影響。
有意思的是,高調提倡“剃髮易服”的並不是清朝統治者,而是歸順清朝的漢族人孫之獬。清兵一入關,作為漢族大臣中比較有影響力的孫之獬就積極“剃髮易服”,用於迎合新的主子,儘管遭到當時許多漢族大臣的反對,但他依然提倡統治者這麼做。
多爾袞的兵一控制北京地區,他就開始頒佈“剃髮令”,由於遭受到多數漢族的不滿和反抗,法令最終公開廢除。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進入江南地區,多爾袞再次頒佈“剃髮令”,強制要求全國官民“十日剃髮”,否則“留髮不留頭”。
同年7月9日,“易服令”頒佈,宣稱“衣冠皆遵本朝之制”,讓被統治區內的民眾和漢朝關於脫掉大掛,穿上滿洲服飾。
剃髮易服的推行對清朝有許多好處,一來是確認歸降者的身份;二來是攻破反抗者的抵抗之心;三來是加強本民族文化的宣傳,消除諸南方民族對北方民族的抵抗;四來是便於統治。後來的事實證明,清朝政權之所以能夠穩固200多年的時間,與剃髮易服有很重要的關係。
當然,這一政策在推行的時候,引起了許多血案,比如“嘉定三屠”等。無論怎樣,隨著審美觀的轉變,許多人認為剃髮以後相當醜陋。那麼,清朝時期的辮子是怎麼樣的?是不是像影視劇中描述的那樣?
清朝初年的小辮子據秦世禎在《撫浙檄草》描述,入關之前,滿族人的髮型便同漢族人迥異,男性的前額頭髮被剃光,後腦勺保留一條下垂的長辮子;服飾也有差別,漢人服飾中以無扣、右衽和交領等為主要特點,滿裝多為盤扣、對襟和立領,袖子比漢裝要緊和短,便於活動。
除了政治目的外,滿族的辮子蘊含其民族深刻的宗教概念,在滿族人的眼裡,髮辮是真魂棲息之所,神聖而不可侵犯,被視為生命之根本。因此,當有戰士在戰場上陣亡的時候,屍體不能被運回家鄉,但辮子必須帶回去。就算是沒有屍體,對死者的辮子也會進行相當隆重的衣冠冢下葬儀式。
《清稗類鈔》記載,清朝前期的辮子大小與清朝中後期的有非常大的區別,更不像某些影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其樣式為“金錢式”。《榕城紀聞》也證實這一點,記載:“剃髮,頂處留有如錢大小之辮根,故謂之曰金錢鼠尾…”
也因為《榕城紀聞》的描述,所以對於清朝前期或者是入關之前滿族人的描述,一般都會形容為“金錢尾”者。
因此,這樣的髮型看起來是相當醜的,頭部的頭髮基本上被剃光,只留下金錢大小的小辮子,怎麼看都像是光頭。也許正因如此,清朝官員才佩戴特殊的帽子。
到清朝中後期以後,“金錢鼠尾”的樣式開始出現變化。
清朝中後期辮子的變化《清稗類鈔》中記載,有“三聖不剃髮”的“怪聞”,認為入關以後,剃髮易服令讓天下人都改變原有的裝扮形式,但“世祖、聖祖、世宗三代御容皆不剃髮”。
就是說,順治、康熙和雍正沒有留小辮子,或者是沒有將頭髮剃成“金錢鼠尾”。從雍正以後的民俗記載來看,民眾的剃髮的樣式也開始出現轉變,由之前的金錢大小逐漸地向外擴張,最後變成影視劇中的“陰陽頭”。
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主要原因是統治者對剃髮易服令的要求放鬆。雖然要求留髮不留頭,但是已經滿足剃髮以後,對於如何剃髮,留有什麼樣的髮飾則沒有詳細的要求,所以越來越多人將頭部剃成陰陽式。
對於這部分的研究,許多學者認為,統治者放鬆對剃髮易服的要求只是其一,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地域性和民俗。就北方而言,很多人都遵守清軍入關時的要求,但南方就不一樣,從許多現如今留下來的照片和雕塑來看,他們頭部留下的辮子根部要比北方的,即人們所熟悉的“陰陽頭”。
總而言之,剃髮易服在歷史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統治者在推行的過程中,由於手段不當和沒有給出一定的緩衝時間,從而讓一系列的血案發生。
辛亥革命以後,剪去辮子成為新政府的一項法令,許多人紛紛剪掉辮子以示成為新時代的公民。有人說,剪去辮子是針對當時滿族的統治,其實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穩固民國統治。
在民國成立以前,清朝的高層就已經逐漸地剪去辮子,比如北洋海軍等新式軍隊就沒有留辮子。因此,如果當時留的不是辮子而是長頭髮,辛亥革命的到來照樣也會剪去。
如今,辮子在影視劇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可以識別是否拍的是清朝題材的東西。有人認為,無論哪一個時期,辮子依然很醜。其實,現在它倒成為了一種文化的標識。
結語“剃髮易服”對清朝最主要的功能是穩固統治,乾隆總結北魏、遼、金、元等少數民族政權時說:“凡必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就是說,從潛意識層面乾隆就意識到,如果一味地放棄本民族特點,註定會讓民族消亡和政權滅亡,因此而提出“剃髮易服”的必要性。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革除舊俗成為頭等大事,有人認為是為了與封建文化和社會劃出一條鴻溝,其實最主要的還是為了穩固統治。如果不是這樣,日本、越南等國家進入新時代以後,肯定會保留封建社會時期的頭飾,而不是剪去頭髮。不管清朝時期的頭髮醜不醜,其歷史的作用還是存在的。
參考資料
《清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