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19年,中國赴巴黎和會代表顧維鈞拒絕在談判合約上簽字,這一訊息傳回國內,舉國震驚,引發了五四運動。以北京為源頭,浩浩蕩蕩的學生罷課,走上街頭抗議。上海更是爆發了工人罷工,奏響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新號角。

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以同盟國德、奧等戰敗告終。為了進行戰後勢力瓜分,戰勝國於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了為期六個月的和會。其中共有27個國家,各種專家、正式、非正式與會人員共計七千餘人。

而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也參加了個這個會議。但這個會議實質上是一戰後各帝國主義重新瓜分勢力範圍的分贓會議。所以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在國際會議上並沒有發言權。本應是戰勝國的中國卻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希望收回山東權益的願望也沒能得到實現,反而被英法美將權益轉交給了日本。

在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兩項提案,一個是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收回《二十一條》中的承諾,收回山東權益。兩者皆被否決。當時恰逢中國外交團團長陸徵祥生病住院,由顧維鈞擔任臨時團長。最終他拒絕了簽字。

在巴黎和會上,顧維鈞向暴露著猙獰面孔的帝國主義列強據理力爭,寸步不讓,為帝國主義勢力撤出中國作了巨大努力,震撼了西方代表,博得國際上的輿論偏向。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岳飛被害後,為何金軍沒有趁勢南下,其實保留南宋是雙方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