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年底的時候,有感於創作素材匱乏的壓力,抽空去了趟南京,本來想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去看一下的,結果事先沒有做足攻略,在國家公祭日期間,紀念館閉館。
但是在這座城市,依然能看到很多抗日戰爭時期的痕跡,比如鐘山風景區,大多數人到鐘山,一箇中山陵一個明孝陵,都是必不可少的地方,如果有空餘時間,還會去美齡宮等景點。
我在那的時候,由於不熟悉裡面的交通,結果就坐到了靈谷寺景區,本來我是不喜歡到寺廟去的,一般都是避著走。
但是從地圖上來看,那個無樑殿好像年頭還挺久的,就進去了,畢竟南京這座城市歷史底蘊實在是太豐富了,隨便弄個碑說是南北朝時期也沒人敢反駁。
讓我吃驚的是,裡面的牆壁上刻的全是淞滬抗戰陣亡將士的名單,這種的方式,我倒是第一次見。
比較有意思的是,後來在明孝陵景區,還看到一個抗日戰爭期間的碉堡群建築,當然這個碉堡不是日軍建的,而是國軍建的。
其實,二戰時期日本在中國戰場大肆修建碉堡、炮樓可能不是跟歐洲學的,而是跟國軍學的,在本文,縱橫就給大家來講講為何二戰時期,日本要大肆修建炮樓。
首先來說,碉堡和炮樓這兩種東西有什麼區別,可以說炮樓應該是碉堡的一種,但是通常我們會將碉堡想象成比較低矮的隱蔽防禦建築工事,而炮樓是相對高一點,能夠檢測遠方的防禦建築工事,就其實質來說,應該都屬於碉堡範疇的。
碉堡戰是一種特定時期的特定作戰形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二戰前,應該是該戰術的巔峰時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戰術形態,也是跟槍械的發展有必然的關係,一戰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都使用滑膛槍,這種槍命中率低,裝填慢,為了更有效率的射擊,歐洲人發明了排槍戰術。
後來隨著機槍的產生,這種排槍戰術基本就成了排隊被槍斃的戰術,為了掩護機槍,逐漸就形成了碉堡,一旦建築成防禦工事,配合上高速射速的機槍,縱使有再多的兵力也難以突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1916年向法國發動進攻,爆發凡爾登戰役,如果德國能夠突破凡爾登,則德軍就能夠順利佔領巴黎,結束與法國的戰爭。
然而在這場戰役中,法軍利用凡爾登的地形構築了一條防線,阻擋德軍的進攻,在長時間的戰壕戰中,德國耗盡了元氣,最終被法軍反攻,不久德國戰敗投降,可以說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役和轉折點。
而在這場戰役中取得重大貢獻的就是戰壕和堡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勝利國法國認為壕塹戰是一切戰爭勝利的法寶,於是構築了世界上最堅硬的碉堡線,也就是馬奇諾防線,德國人則冥思苦想如何能夠突破防線,在二戰時期研發了“閃電戰”,這是後話。
畢竟像德國人那種腦洞還是比較少的,當時大多數國家都有以法為師的打算,後來日本在侵華期間實行碉堡戰,很可能就是受到法國的影響。
二戰前期,真正將碉堡戰發揮到極致的,其實是國軍,而非其他國家,從一戰結束後,世界都停止了戰爭,然而當時北洋治下的中國,卻是戰鬥不止。
尤其從在1934年國軍第五次“圍剿”作戰時期,國民黨完全就是利用碉堡來“圍剿”的,根據相關資料顯示,1934年1月1日之前,國民黨在江西修建的碉堡就多達2900座,而到1934年10月,我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失利後,不得不轉移進行長征時,當時的各種碉堡已經多達一萬四千多座,由此可見碉堡戰在中國戰場的應用。
1934年時,正是國民政府與德國政府的蜜月時期,老蔣聘用德國軍事顧問,採購德國軍火,那麼,老蔣的碉堡“圍剿”政策是否出自德國人的手筆呢?
當時的德國顧問,前者是魏彩爾,後者是賽克特將軍,魏彩爾參加了幾次“圍剿作戰”,總體而言都是失敗的,賽克特將軍是老蔣最信賴的將軍,賽克特號稱是“德國國防軍之父”,在德國軍屆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很多人因此認為,碉堡“圍剿”可能是賽克特將軍的傑作,實際上,賽克特上任的時候,碉堡“圍剿”已經處於尾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賽克特將軍的主要任務是幫助老蔣完成軍隊的改制,組建“德械師”。
實際上,真正提出碉堡“圍剿”政策的並非外國軍事顧問,而是中國滇軍籍將領金漢鼎。
金漢鼎是最早參加“圍剿”的國軍將領,在1929年金漢鼎在南昌“清剿”會議上提出,當年雲南的少數民族曾用建碉守卡的方法抵擋清軍的進攻,反而後來清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利用這種方法征服了少數民族的抵抗,為此他建議國軍也可以採取這種辦法來進行“圍剿”。
剛開始,老蔣沒有意識到“圍剿”的艱難,認為可以速戰速決,結果經過四次“圍剿”失利,不得不採取穩紮穩打的“碉堡圍剿”策略,上萬座碉堡遍佈蘇區,最後迫使我軍不得不進行轉移。
從特點上來說,國軍的這種碉堡便是我們說的炮樓,並非歐洲流行的那種隱蔽式碉堡,如果這種炮樓出現在歐洲戰場,估計就是不動的靶子,任憑地方的坦克大炮來轟。正是因為亞洲戰場缺乏攻堅的重武器,所以才讓炮樓有了用武之地。
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後,戰線不斷拉大,兵力有限,然而我軍就開到敵人後方開展革命根據地,也著實讓日軍頭疼,為了對付我軍,日軍最後採取了老蔣在“圍剿”時期的“碉堡圍剿”政策,在整個華北平原大肆修建炮樓,希望形成以點帶線,以線成面的清剿戰略規劃。
實際上,這種炮樓對我軍的遊擊作戰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欺負的就是我軍攻堅武器不強。
綜上,碉堡戰曾經在二戰前大行其道,但是到二戰時期,隨著新式武器的研發,碉堡作戰逐漸被摒棄,人們普遍把坦克當作移動的碉堡。而亞洲戰場則由於本身的特點,再加上缺乏攻堅武器,致使炮樓成為獨特的戰場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