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國福路51號這棟小樓原屬復旦大學的第九宿舍,它靜靜地佇立在一片濃綠之中,看似平淡無奇,恰如它曾經的主人陳望道,多年後愈發使人能感受到一種靜水流深的氣場。

一、《共產黨宣言的首位中文譯者》

毛澤東曾說:“有三本書特別深刻的銘記在我心中,使我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1891年,陳望道出生在浙江義烏西鄉山區的小村莊裡。他先後在早稻田大學、東洋大學、中央大學學習,完成了法律、經濟、物理、數學、哲學、文學等許多專業的學習,最後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獲法學學士學位。1919年,他回國擔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語文老師,投身新文化運動。冬春之交,陳望道收到上海《星期評論》的約稿信和一本日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不久他便返回家鄉分水塘村,開始祕密翻譯《共產黨宣言》。在資料匱乏的情況下,陳望道以日文版《共產黨宣言》為藍本,參照由李大釗從北京借到的英文版,完成了全書的翻譯。翻譯過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陳望道的母親送來粽子給兒子當點心充飢,外加一碟紅糖水。過了一陣,母親來取碗筷,驚奇地發現兒子滿嘴烏黑,紅糖卻原封未動。老人家愛憐又帶幾分生氣:“吃完啦,這糖甜不甜呀?”陳望道仍渾然不覺,頭也不抬應道:“甜,真甜。”

1920年,陳望道攜譯稿趕赴上海。但是,《星期評論》因當局查辦而無法連載《共產黨宣言》中譯本,黨組織只能在今復興中路成裕裡12號祕密建立“又新印刷所”,祕密印製《宣言》。1920年8月問世的《共產黨宣言》初印本,封面有水紅色馬克思微側半身像,還注有“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馬格斯、安格爾斯合著”、“陳望道譯”等字樣,定價為一角大洋。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排版疏忽,書名《共產黨宣言》被印成了《共黨產宣言》。9月再版之時,這一錯誤才被更正,馬克思的肖像則由紅色改為藍色。譯本出版不到一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

上海是《共產黨宣言》的最初印行地,而陳望道是宣言的首位中文譯者。現在,舊居一樓展出了大量關於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的故事細節,值得每一個走進這處故地的人欣賞、思索和流連。

二、新中國復旦大學首任校長

陳望道是復旦校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20年,他便到復旦任教,歷任中國文學教員、中文系主任、新聞系主任、文學院院長。1952年到1977年,出任復旦校長。前後近50年的相伴,這所巍巍學府留下了有關他的豐富歷史資料。現在,復旦檔案館調出經幾代復旦人悉心整理的404件相關檔案陳列於舊居中 ,其中有陳先生到復旦任教時的工作照、1963年在復旦集全校之力倡導學風的報道、手札剪報、在校報上發表的文章《復旦十年》,以及在北碚創立新聞系給新聞館奠基時的留影等。

據陳望道之子、曾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的陳振新回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舊居還只是孤單的一幢房子,周圍一圈築有圍牆,圍牆外是連片的農田。“國福路51號,總面積大約為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間之多,當時只有三口之家的陳望道,左想右想也不願遷入這一新居。後來經學校再三說明,並答應將校內的語法、邏輯、修辭研究室遷至國福路5l號底層,問題才得到解決。” 。

陳望道在此處工作生活二十餘年,他將房屋一層佈置為語法、邏輯、修辭研究室,大客廳一分為二,東面一間仍作客廳用,西面一間和原來的小客廳皆作為研究室的辦公室,配電間和衣帽間則為研究室的資料、書報存放室。這是全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個語言研究中心,即後來復旦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的前身 。二樓有一間大的書房和兩間臥室,便於夫婦二人在夜間能夠各自安心讀書。陳望道擔任校長期間,組成了校務委員會,作為學校的最高權力機構;又形成了行政辦公會議(後改為校長辦公會議),作為學校的最高執行機構。在完成了校務、教務建設後,他又倡導科學研究和樹立優良學風。在他的提議下,復旦大學從1954年開始實現每年校慶同時舉行科學報告討論會的創舉,一直延續至今。

三、故園今日

▲舊居原貌及修繕後的對比

這棟樓約建於20世紀40年代,原為某工商人士住宅,1952年陳望道任復旦校長時,由政府分配為他的寓所。建築佔地15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混結構,二層至三層呈階梯狀由西南向東北逐漸升高,東南角作二層圓柱形,頂覆綠色筒瓦,使人聯想到“大上海計劃”中圖書館與博物館的仿古屋頂。簷口下方帶連續半圓券飾,此多為上海西班牙風格建築常用的裝飾。設黑色鋼窗,淺黃色水泥拉毛牆面。整個建築偏向近現代主義風格。

陳望道舊居於2011年被列為楊浦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前,建築周圍雜草叢生,屋內堆滿雜物,外立面老化,無人居住。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此樓得以全面修繕。復旦基建部門曾數易方案,召開多場調研會,甚至請到了遠在外地的老鄰居一同回憶細節。該專案基建部門負責人表示:“舊居的修繕方案經過了文物部門和專家的嚴格評審,連一扇腐朽破損的木門被更換成新門後,都要特地對新門進行做舊處理,以便於增強參觀者的歷史代入感。”不僅整幢建築的修繕力求修舊如舊,就連樹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樓周邊環境細節,也都是儘量按照陳望道親屬、學生、老鄰居等記憶中的樣子來複原。

在保留建築基本原貌的情況下,內部空間也得到充分利用,一樓展覽以“宣言中譯·信仰之源”為主題,展示《共產黨宣言》的誕生、中譯和影響,主要展示《共產黨宣言》的各種版本以及陳望道的翻譯故事,其中既有《共產黨宣言》1918年的珍貴德語版本,又有《宣言》中譯本底本的日譯本(譯者幸德秋水,刊於《社會主義研究》)以及陳望道的初譯版本,同時,還復原了“又新印刷所”。二樓主要展示陳望道的生平(“千秋巨筆·一代宗師” 展覽),從一樓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便是望道書房,陳望道蠟像被安置於窗前書桌旁,令人恍然感覺先生音容宛在。此外,原陳望道夫婦臥室被改為生平展示廳,三樓則設立了手札室和藏書室。1977年,陳先生臨終前,囑咐家人把他的幾千冊藏書連同書櫃都贈送給復旦圖書館。

▲新印刷所;三樓藏書室

參觀之餘,不要忘記主建築後面的車庫影院,到此處,值得用不到三十分鐘的時間觀看一下《大師陳望道》和《信仰之源》紀錄片,回顧一下先生的一生。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軍掃蕩根據地,八路軍為保護群眾轉移,14人被圍不降跳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