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

我是從《三國演義》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才開始注意管子這個人物,到底有多牛?開啟《管子》那一刻,撲面而來的精彩,令我深深折服。舉重若輕之間,治大國如烹小鮮。

“史學雙璧”之一,《史記》作者司馬遷,讀了管子的《山國》、《乘馬》、《輕重》後,驚為天人,將管子寫入史記,位列70列表第二,名為《管晏列傳》。

能在史記的列表裡出現的人物,都是中國古代聲名顯赫的風雲人物。

後來也看了其他法家思想的書籍,包括法家代表韓非子,商君書等,個人愛好的還是管子頗有“我若成魔,佛奈我何”的非凡氣度。

如果說“兩軍相遇勇者勝,兩勇相遇智者勝,兩智相遇實力勝”。韓非子更注重實力厚重。但是哪裡比得上管子的收放自如,活得瀟灑,管的漂亮,法家思想的創世者,果然不同。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研究國家治理方式的學派,提出了富國強兵、依法治國的思想。

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李悝、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

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加以總結、綜合,集法家之大成。不僅提出了一整套理論與方法論,而且直接對中國兩大王朝採用“中央集權制”起到了決定性影響。一個是首次統一的秦朝,一個是延續了407年的漢朝。

即便是時至今日,法家思想依然對當代社會,依法治國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賢臣之說

《史記-管晏列傳》開篇第一句就是:管仲世所謂賢臣。

01、別的不說,窮得叮噹響得時候,把齊國最終落地到春秋五霸之首的鮑叔牙丞相,就願意做他的部下。

聽起來就好像恩格斯和馬克思的關係。

鮑叔牙(前723年或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鮑氏,名叔牙,潁上(今屬安徽)人,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以知人善任聞名於世,向齊桓公舉薦自己的摯友管仲。他與管仲的交情為歷代史家所稱頌,有成語“管鮑之交”。

早年輔助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齊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協助公子小白奪得國君之位,並推薦管仲為相。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

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

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讚美鮑叔牙能夠識別人才。

鮑叔牙,伯樂之美名,就來自推薦了管仲成就了霸業,不過,名氣太大,壓制了管仲的名聲。

02、為什麼鮑叔牙名氣反而大過管仲?這就要說一說管仲的“活得瀟灑”的幾個小事請。

管仲說:

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幹,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戰敗逃跑,但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也為他而死,我被關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而羞,卻會因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千里馬常有,伯樂卻不常有。道理就在這裡。我們世俗之人看管仲這匹千里馬,不,應該是萬里馬,居然還幹過“貪財,盜利,被開除,臨陣脫逃和坐過牢”這些事。我們的眼裡,這明明是“雞鳴狗盜之徒”,然而在鮑叔牙的眼中,卻是:

“庸吏苟活因盛世,英雄只待烽火時”;

”知識淵博,論天下形勢如同掌中觀紋,腹藏玄機,帷幄之中可決勝千里之外“。

03、管仲的知識淵博和腹藏玄機有多強?連對手楚國國君都稱他為賢臣。

強1:三句話搞定齊桓公,人民奔赴齊國如流水。

《管子-霸形》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進見。站了一會兒,有兩隻鴻雁飛過。

桓公嘆息說:“你看這鴻雁,想飛到哪裡,就飛到哪裡,因為有翅膀嘛。我什麼時候可以下個命令,全部人都要聽呢?意思我啥時候能稱霸天下。管仲、隰朋居然不做聲。

恆公內心戲:我靠,問你們還不說?管子理直氣壯的說:你沒讓我幹稱霸天下的事呀。你要是讓我幹這稱霸天下的事,你要給我權力才行呀。再說了,誰知道你是真稱霸還是假稱霸,你沒有證明嘛。

這話也就管子敢說,這些道理其實很多人都懂,可是隻有管子敢說出來,說的還那麼理直氣壯。

齊桓公離開座位,作為上司,居然拱手問管仲:仲父,您就說說怎麼弄吧?管仲一看,這是真心想稱霸了,於是馬上回答,三句話:

第1句:要抓根本。

“您要成就霸王之業興舉大事麼?這就必須從它的根本事情做起。

第2句:稱霸的根本,就是要搞定齊國百姓的民心。

沒有老百姓提供錢糧兵力,你怎麼可能稱霸。

第3句:立法百姓減稅,立法孤幼免刑,然後跟老百姓說我要稱霸,九年就可以了。

百姓很怕飢餓,而當前收稅很重;

百姓很怕死罪,而當前刑政嚴酷;

百姓很怕勞頓,而國家舉事竟沒有時間限定。

您若能輕徵賦稅,百姓就不愁飢餓;寬緩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舉事有時間限定,百姓就不愁勞頓了。

管子謀劃,齊桓公三步“稱霸計劃”落地:

1、立法。桓公說:“我聽到仲父說的這三點,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聽這些話,要舉薦給先君才行。”於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並備好墨筆。

2、頒佈法令。第二天,全體都在太廟的門庭朝見,為百官確立了法令。使納稅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準處刑,水澤按時開放,關卡只查問而不徵稅,市場只書契而不深稅,對近處示以忠信,對遠處示以禮義。

3、實施結果。這樣實行了幾年,人民歸附之眾,竟好象流水一樣。

強2:三個策劃,九聚諸侯,齊國稱霸。

第1個策劃:按兵不動,不爭強,巧得人心。

稱霸計劃第一階段還不錯,糧食豐收,人丁旺盛。

周邊卻出現了戰亂,宋國打杞國,狄人攻伐邢國和衛國。

群臣讓齊桓公出兵相救,齊桓公說:我有千年用不完的錢糧了,但是我沒有一百年的命。又沒有打我們,還是讓我快樂的玩耍一下吧。

管子挺痛快,說:“好。”

於是下命令懸起鐘磬,陳設歌舞吹竿鼓瑟的音樂,每天殺牛數十頭,連續了幾十天。宋國已經取得杞國,狄國已經攻下邢、衛了。桓公還“聲色犬馬、通曉達旦”“浪跡”在酒席和鐘磬的行列裡。

管仲也不說話,就時刻站在齊桓公身後,不做聲。你要啥,就給啥。齊桓公欣賞大鐘樂音後,興奮問管仲:這是多麼的快樂呀,對不對?我的仲父!

管仲“一盆冷水”就潑了過去:這是悲哀,不是快樂。我告訴你什麼是真正快樂。發個命令,天下都要聽從。玩樂的時候,周邊沒有戰爭。

現在你是發命令,還沒多少人聽,玩樂的時候,周邊隨時可能開戰。這明明是悲哀,怎麼是快樂呢?

齊桓公也是聽話,全部撤走,好,仲父,你說接下來該怎麼做。

管仲說:周邊兩仗,你不出兵,挺好。諸侯爭強的時候,不要跟他們爭,是對的。但是這仗都打完了,該安撫下被打敗的三國國君了。

第2個策劃:安撫亡國三王,不爭利,令通各國。

桓公說:“好。”

於是命令以車百乘,士卒千人,把緣陵封給杞國;

以車百乘,士卒千人,把夷儀封給邢國;

又以車五百乘,士卒五千人,把楚丘封給衛國。

桓公說:“我已經安下三國國君的居處了,現在還要做些什麼事?”管子回答說:“據我所知,諸侯貪利的時候,就不必與之分利。

您何不送出虎皮、豹皮和花錦,讓使臣給予各諸侯國,而只要各諸侯國用素帛、鹿皮回報呢?”桓公說:“好。”於是就用虎皮、豹皮和花錦出使各諸侯國,各諸侯國也只用素帛和鹿皮回報。

這樣,齊國的命令便開始通行天下各國了。

第3個策劃:大的要打,小的要交,九聚諸侯,稱霸天下。

齊桓公說:這就是快樂了?管仲說:還不是。還有個最大的諸侯國楚國,不聽話。

楚國反過來想攻佔上文中的宋國和鄭國,鄭國這算是明白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趁你病,要你命。但是楚國害怕齊國幫忙。

於是楚王在國內發令說:“我在國君中稱其為明的,莫如桓公;在人臣中稱其為賢的,莫如管仲。稱明其君又稱賢其臣,我願意事奉他們。誰能夠替我交好齊國,我不吝借用一個封侯的君長賜給他。”

楚國的貴族大臣拿著錢就跑到齊國到處上下送禮,拉關係,求抱大腿。

齊桓公也很爽,畢竟是第二大諸侯國這樣拍馬屁,說不開心都是假話。就想跟楚國建立好關係,簽定個什麼協議,攻守同盟之類的。

管仲說:不行。楚國必須打,打輸了打贏了都無所謂,就是不能搞攻守同盟。

為什麼打?

楚國國王就是個炮筒子,惹事精,糊塗蛋。不能合作。打宋國和鄭國,把城燒了,把房子燒了,把田淹了,老百姓到處流離失所,那這個仗打下來幹什麼?什麼都沒有了。

桓公說:“好,那就打他,怎樣打?”

管子回答說:一邊保住宋國和鄭國老百姓,一邊在他的邊境當面下命令給他,當面不聽命令就往死裡打,然後乘機把周邊國家,都收復了算了。

這個計劃結果是奏效了!

齊桓公當面命令楚王如下:“不準囤集糧食,不準到處修築堤壩,不準擅自廢除嫡子,不準立妄為妻。”同時就提出“鄭城與宋水”問題,要求楚國全面賠償解決。楚國當然是沒有同意。

齊桓公二話不說,退兵70裡駐軍,建立城防。著名的“九聚諸侯”拉開了序幕:

南伐楚國,越過方城。

渡過汝水,奔向汶山,南進而召見吳、越的國君。

而且西伐秦國,北伐狄國,東回保全晉公於南部;

北伐孤竹,回程保全燕公。

兵車會集諸侯有六次,乘車會集諸侯有三次,共九次會集諸侯,在桓公已成霸業之後,又修治鐘磬樂器並重新宴樂起來了。

管子說:“這才是我所說的快樂呵!”

後世評價管仲,近乎於“皇”的賢臣,經濟發達,人才輩出。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定化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裝置,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

管仲逝世後,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候國強大。

此後過了百餘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也是一個牛逼哄哄的人物。“各人自掃門前雪”成語就出自晏子的一次全民總調動的智慧。

孔子一邊誇管仲,一邊瞧不起管仲。

孔聖人怎麼誇的?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論語·憲問篇》

意思是: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九聚諸侯,那就是管仲的本事,跟齊桓公沒關係,牛得很啊,牛得很啊。

怎麼個沒有關係呢?

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藉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青茅妙計:一堆草,三天讓周天子賺到了七年的收入。)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

全靠管仲各種趁機,找藉口,順勢而為,千秋功業一盤棋,步步為贏,搞定了諸候,全部歸順齊國。

為什麼孔聖人又小瞧管仲呢?

司馬遷猜測:估計是說管仲曠世奇才,但是不厚道,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了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這大概就是說的管仲。

管子執政的光輝之處:"給與"是為了"取得",“有所取”是為了“有所不取”,這不是法家,是治國法寶,是為《輕重方法論》

《管子-輕重》,牛逼閃閃得精華如下:

【鬼神稅-先大興祭祀,再得百倍魚稅,避免重複收稅】

桓公說:“我想要徵收房屋稅。”管仲回答說:“不行,這等於毀壞房屋。”又說:“我想徵人口稅。”管仲回答說:“不行,這等於讓人們抑制情慾。”又說:“我想要徵收牲畜稅。”管仲回答說:“不行,這等於叫人們宰殺幼畜。”又說:“我想徵收樹木稅。”管仲回答說:“不行,這等於叫人們砍伐幼樹。”

“那麼,我徵收什麼稅才行呢。”管仲回答說:“請您向鬼神徵稅。”桓公很不高興地說:“人口、房屋、牲畜、樹木尚且不能徵稅,還能向鬼神徵稅麼?”

管仲回答說:“行事合宜而乘勢,就可以得到好處;謀事利用權術,就可以得到大助。王者善於運用時勢,聖人善於運用神祕,使萬事各得其宜。”

桓公說:“做法如何?”管仲回答說:“從前堯有五個功臣,現在無人祭袍,君上您建立五個死者的祭祀制度,讓人們來祭祀堯的五個功臣。

春天敬獻蘭花,秋天收新谷為祭;用生魚做成色幹祭品,用小魚做成菜餚祭品。這樣,國家的魚稅收入可以比從前增加百倍,那就無需斂取罰款和徵收人口稅了。這就叫作舉行了鬼神祭袍,又推行了禮義教化。既然自己滿足了財政需要,何必再向百姓求索呢?”

【空手套軍費--先提糧食價格,農民增收,十萬軍兵費用空手可得】

十萬軍隊每天吃飯要花錢1000金,相當於10裡平原的收入,長久耗費不起,怎麼辦?

問題:一天1000金的軍費怎麼弄?

1斤黃金=4000錢

1鍾糧食=768斤

10鍾糧食=1斤黃金

1農民年收入=7680斤糧食=2斤黃金

1000金=500個農民1年收入。

10萬軍隊,一年需要1825000農民的全部收入,徵稅三成,需要60萬農民養活一支軍隊。

管子解決方案:糧食提價,黃金不允許漲價。

1斤黃金=4000錢

10鍾糧食提價=20斤黃金

1個農民年收入=20斤黃金。

1000金=50個農名1年收入

10萬軍隊,一年需要18250農民的全部收入,徵稅三成,需要6萬農民養活一支軍隊。每個農民增加年收入12斤黃金。

由此可見,國土不在廣狹,國家不在貧富,關鍵在於善於發號施令和精通輕重之術。

總之,管子排名古之賢臣第一,沒有任何瑕疵。管子,兩千七百多年前的人,他那睿智的思想至今光芒不減,映照著我們繼續前行。

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出自《管子·牧民》

解釋:天下不怕沒有能臣,怕的是沒有君主去使用他們;天下不怕沒有財貨,怕的是無人去管理它們。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身兼兩大元帥,一生為國奉獻,革命事業中的最後一位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