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家書
年僅35歲的新四軍高階將領,將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革命事業......在他短暫的生命中發生了哪些永垂青史的故事呢?今天,丹丹為大家帶來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的故事。
《袁國平致侄書》
振鵬賢侄如見:
廿四來信收到,知家中甚安,你的學業進步,甚為慰藉。
敵自攻陷粵漢後,勸和誘降失敗,速戰速決無望,幾經周折,最近始決定繼續掙扎,企圖攻我西北,截斷中蘇交通,窺伺西南,威脅滇越鐵路,乃至滇緬公路,其目的在斷絕中國之一切外援。但是敵人這種企圖是不易實現的,因為敵愈深入愈困難,兵力分散,交通延長,後方空虛,地形不利,而我則前有正規軍頑抗,後有游擊隊積極行動,前後夾擊,必使敵人之泥足越陷越深。你應告訴家裡,中國抗戰前途很好,最後定可戰勝日本,只不過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鬥。
我因親臨南京、江寧、鎮江、丹陽、蕪湖一帶最前線視察過一次,費時約兩月,故此不能與家中多通訊,以後當於百忙中時常寫信來。
前方並不危險,請祖母大人放心,因為日本鬼子並不那樣可怕,只要會打戰,敵人的飛機大炮都有辦法對付的。一年多,我們在大江南北共打了貳佰廿多次的戰,都是勝利的,有了這一年打鬼子的經驗,我們以後更有自信了。
你還沒有看過日本鬼子麼?我們這裡捉著一批日本俘虜,可惜隔得遠了,不然,你倒可以來看一看。
家中生活不很困難嗎?據我想,一年以內大概不會發生大的困難的?此刻我身無分文,無法幫助家裡,因為我們都是以殉道者的精神為革命,為國家民族服務的。或許有人要說我們是太不聰明了,然而世界上應該有一些像我們這種不聰明的人。請家裡不要想將來的生活怎麼辦,因為中國正在大的變動之中,中國抗戰成功,不愁無飯吃;抗戰不幸失敗,則大家都當亡國奴。所以我希望家裡在這方面能夠想得遠大些,能夠原諒我!
千萬要好好保養身體,鍛鍊體格是準備擔當大事業的前提。付來一些書籍和此間的出版物給你,以供你課餘之參考。
此祝努力學習
並問祖母大人和你母親的近好
醉涵 字
人物簡介袁國平(1906一1941),原名袁幻成,字醉涵,筆名最寒,湖南省邵東縣人。1922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袁國平先後參加了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五次反圍剿作戰和紅軍長征。
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時遭到國民黨軍隊包圍。激戰中,袁國平身負重傷,為了不拖累部隊突圍,他不惜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烈士事蹟袁國平跟隨紅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同年11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後方辦事處政治部主任。他參與創辦紅軍學校,先後擔任西北紅軍大學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兼第三科(後稱附屬步兵學校,又稱教導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校政治委員、校長兼政治委員等職,為紅軍培養了大批優秀幹部。
在抗日戰爭時期,袁國平任中共隴東特委書記兼八路軍駐隴辦事處主任,在隴東地區極力宣傳中共的團結抗日主張。1938年3月,擔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是新四軍領導成員之一。在當時“亡國論”盛行的形勢下,他深信“中國抗戰前途很好,最後定可戰勝日本”。
1941年1月,“千古奇冤、江南一葉”的皖南事變事發。袁國平與葉挺、項英一同指揮部隊奮起抵抗,在突圍中身負重傷。當袁國平被戰士們發現時,渾身血肉模糊,已經不能行走。袁國平睜開眼睛,吃力地說:“你們走你們的,不要管我了!”但戰士們不肯把袁國平丟下,就用樹枝紮了副擔架,抬著他走。
在他們強渡章家渡時被敵人發現,密集的子彈飛來,抬擔架的戰士一個個倒下,後面的戰士又衝上來將袁國平抬起,過了江之後,一百多人的隊伍就只剩下三四十人了。袁國平掙扎地起身,把一個筆記本和七塊大洋交給衛士連的副連長李甫,斷斷續續地說:“你們趕快突圍,不要管我了!出去一個是一個,否則一個都出不去……”袁國平指著七塊大洋說:“這是黨費……向組織上......替我彙報......”說完,乘戰士不備,他悄悄摸出手槍,對準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這意外的情況把大家震驚了。戰士們還清楚地記得,就在幾天前,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重兵圍剿,袁主任對部隊作了戰鬥動員:“如果我們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1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時年35歲的袁國平,不願連累戰友,不惜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實現了自己的陣前誓言!
袁國平與家書《袁國平致侄書》,這封家書是袁國平於1938年12月,寫給侄兒袁振鵬的回信。字裡行間著重表達了抗戰到底的決心,分析了抗戰形勢,得出了“中國抗戰前途很好,最後定可戰勝日本,只不過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艱苦奮鬥”的結論。
信中,他讓侄兒去設在寶慶的八路軍辦事處多接觸一些八路軍戰士,希望他接受革命思想的薰陶。信中無不表達出對抗戰前途充滿信心,願為國家民族犧牲一切的決心,始終沒有忘記對母親的思念,對同輩晚輩的關愛,濃濃親情躍然紙上。
當戰爭離我們遠去,但戰場上留下的一封封家書,卻成為歷史永遠的見證。“戰死沙場,以博一快。生也是快,死也是快。”是袁國平的生死觀,這種為革命事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生死觀,鑄就了他永垂不朽的革命信仰,讓後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