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蘭,曾是美國重工業基地,以鋼鐵和汽車製造業聞名於世,煉油、石油化工、金屬加工及紡織、食品等輕工業也具相當規模。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就是在克利夫蘭成立的。
因為是南北與東西交通的命脈城市,二十世紀初,隨著汽車製造業的蓬勃發展,克利夫蘭成為美國第五大城市。1920年代,克利夫蘭一條名為歐幾里德大道的大街上,彙集著靠此發家的百萬富翁們。
克利夫蘭財團,十九世紀後半葉,由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個富豪家族聯合組成,利用當地的豐富的煤礦、鐵礦資源開辦鋼鐵工業,獲得的鉅額利潤利用銀行再向鐵路、橡膠工業發展。一戰後,該財團即成為美國第八大財團,二戰後,隨著進一步的發展,上升為美國第六大財團。
1960年代後,由於金融實力不足、地區限制和美國鋼鐵業漸衰,克利夫蘭財團實力衰退,地位也大大下降。
克利夫蘭財團實力以鋼鐵公司為主,它控制了美國十大鋼鐵公司中的四家: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其次,克利夫蘭財團還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
克利夫蘭財團是隨著美國鋼鐵工業的興起而興起、衰落而衰落的,而鋼鐵工業又有著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之稱,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張“晴雨表”帶來的美國鋼鐵興衰史:
上升期:美國的鋼鐵工業要從一個人說起——安德魯·卡內基,人稱“鋼鐵大王”。
1864年,29歲的卡內基組建了一家鐵軌制造企業,次年南北戰爭結束,看到鋼鐵行業即將爆發的他向老東家提出辭呈。
但他並沒有急著開始行動,而是先進行了一場為期280天的旅行,主要的旅行地是歐洲。這並不是一場觀光遊,在旅行之前卡內基就已做足了功課,他知道美國鋼鐵業的技術水平遠在歐洲之下。
旅行歸來時,卡內基就已經買下了許多最新的鋼鐵生產專利。他在與合夥人創辦的鋼鐵廠裡豎起了一個當時全美最大的鍊鋼爐。
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美國經濟迅速增長、市場擴大、鐵路蔓延促進了鋼鐵生意的快速發展。1868年到188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並且產品品種齊全、品質好、生產技術先進。
1881年,卡內基與弟弟一起成立了卡內基兄弟公司,鋼鐵年產量佔美國的1/7。
卡內基逐漸成為全美首屈一指的鋼鐵巨頭,那些因為經營不善而陷入危機的鋼鐵企業紛紛被他吞併。他甚至還僱傭遊說集團,向政府爭取對中國產鋼鐵的貿易保護,抵制歐洲鋼鐵的進入。
平穩期:1881年到1920年,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1920年到1955年,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在世界範圍內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1901年,卡內基與摩根達成合並協議,卡內基鋼鐵公司與摩根的聯合鋼鐵公司合併,成立美國鋼鐵公司。
二十世紀初,蘇必利爾湖的鐵礦開發後,在沿湖地帶又興起了許多新的鋼鐵工業中心,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和布法羅等。
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鋼鐵公司在摩根財團的主導下還是保持了長期的霸主地位。可是,此時美國鋼鐵業的危機也已顯現:勞工問題。美國鋼鐵公司成立後,罷工潮不斷出現,企業為了防止罷工而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資,導致產業成本提高。
衰退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蘇必利爾湖的富鐵礦石產量不斷減少。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美國的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其他國家鋼鐵工業的崛起加速了美國鋼鐵工業的衰退。八十年代開始,鋼鐵工業退出美國國內主導產業的地位。
在1973年石油危機後,美國鋼鐵公司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卻未能挽救頹勢,1979年,美國鋼鐵公司虧損超過8億美元,旗下十三家鋼鐵廠倒閉。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雖然保持了十年的增長,但是鋼鐵工業依然缺乏增長的動力。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美國國內對於鋼鐵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而生產成本與環境成本較高也使美國鋼鐵缺乏競爭力。
雖然美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保護主義措施,但從長遠來看對美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始終是弊大於利的。